《找次品》教学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李小莉
[导读]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李小莉
        四川省苍溪县龙王沟小学校     628400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要找的次品是从外观上、形态上看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重量有所差异,这节课就要求学生从一堆物品中找出与之不同的物品。
        这节课我决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找出次品的最佳方案,建立“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
        上课前,我准备好了天秤称,带着满满的信心走进了教室。
        在新课引入后,我拿出了2瓶钙片,告之学生其中的一瓶被吃掉了几颗,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来,我话语刚落,孩子们毫不犹豫纷纷举手,我没有告诉学生我带天秤的目的。
        A学生:全部倒出来,一颗一颗的数,比较数量是否相同,我点点头。随后抽了下一位同学。
        B学生:用天秤称
        话落,整个教室一片安静,我示意他继续说
        B学生:天秤的左右两边各放一瓶,被吃掉几颗的那一瓶重量肯定比没吃的轻。所以,天秤上翘的那一瓶就是次品。
        我还未说话(想表扬一下),教室里就掌声一片。我因此总结了两个同学的方法,找次品用天秤称方法简单、方便、卫生、科学。
        第一段告落,我又拿出了一瓶,现有3瓶,怎么找出次品?我让孩子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叙述出找次品的过程,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因为3个很简单,孩子们很快就找出次品,并且叙述条理也很清楚,然后我逐渐加深到8个物体中找次品。在8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加深学生的体验。


        教室里顿时升温了,每组同学迅速围坐在一起,拿出他们的替代物品,一会儿分,一会儿称,大约十分钟后,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把求知的目光转向了我。我抽了4个代表回答,总结出了他们过程及结果。
        方法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结论:特殊情况下1次找出物品,还有一种至少称4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方法二: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
        结论:特殊情况下2次找出次品,还有一种至少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
        方法三: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
        结论:至少称3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方法四:分成3份(3、3、2)
        结论:至少称2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代表说完后,孩子们满眼疑惑,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佳称的次数准确找出次品呢?我没直接给孩子们答案,而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词“至少”、“保证”,然后告诉孩子们上述4个方法,有一个是我们找次品的最佳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每次称量的结果,从而找出次品,现在你们再讨论讨论。
        孩子又6个人迅速围坐在一起,逐一分析4个方法,大约十来分钟,孩子们又坐回原位,纷纷举手回答,我随意抽了其中的一位,孩子叙述出了正确过程及方法,在叙述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点头,叙述完后,顿时教室掌声一片。我又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的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和疲倦!让孩子充分明白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去探求获取,这样的小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真正的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则仅仅是一名领航人,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到知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