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李瑞
[导读]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古老的《内经》亦开始寻求现代语言表达,用自然科学研究(科研)来赋予《内经》现代科学内涵逐渐受到关注
        李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 400014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古老的《内经》亦开始寻求现代语言表达,用自然科学研究(科研)来赋予《内经》现代科学内涵逐渐受到关注。构建研究生组会教学模式,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内经方向的研究生中医科研思维的训练。在该组会模式中既有传统的组会内容,又融入中医特色元素;不仅有常规的面对面线下组会模块,还有灵活机动的线上组会模块。期望藉由此传统与特色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该专业研究生能够真正具备中医科研思维,做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做科研。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思政教育;看法
        引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是后续学习临床各科的基础。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有助于巩固中医院校大一新生的专业思想,树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心。本课题利用前期课程建设成果,尝试将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弥补研究和教学分离的不足,并对该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科学评价,探索适合我国当今国情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卓越中医师”?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主要后备力量。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同学们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指导后续学习十分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直接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贯穿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授课教师应该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统一起来。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几点看法
        2.1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论将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分为四个层次: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运用。前两者属于低阶学习目标,后两者属于高阶学习目标。以往《中基》的教学设计大多集中于低阶学习目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学生的学习缺乏难度,也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因此,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体现出课程学习的“挑战度”。通过设计各类学习任务,不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灵活机动的学习模式
        线上组会,亦为云组会,即不需要师生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在网络上就可完成学习任务,并展开讨论和互动,以补充线下组会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不足。线上组会更具有灵活性,也正是得益于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整个课题组虽然都因疫情困于家中,但是我们的线上组会一直没有中断,大幅度减轻了研究生在家的无聊困顿之感,做到居家也能把专业学习兼顾好。
        2.3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学形式的改革出现了“线下”、“线上”以及“线上线下相混合”等多种教学形式。“线下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线上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基于网络平台完成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课程的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线下教学)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线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混合式教学以“混”为手段,以“合”为目标,教学中心也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开展基于MOOC或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不仅增强了课程学习的挑战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基》教学除了通过课堂讲授传播知识外,更应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这样才会有创新思想的迸发。
        2.4树立高尚的医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中突出的代表。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的事迹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如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阐发的学医著述初衷,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的“大医精诚”医德要求等,都是教育学生的经典材料。青年学生处在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学习和接受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人格思想熏陶对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重要意义。唯有真正继承祖国医学在漫长历史上形成的医德传统,真正对患者有同情、救助之心,才能在思想上成为中医人,入中医门。
        2.5培养学生的中医科研思维
        构建组会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希望研究生用中医经典理论来指导科研实践,从顶层设计上避免因要做科研而做科研。这要求研究生在学好科研实验技术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中医经典理论,这也是我们组会除了课题汇报和文献阅读以外还要求经典条文默写和中医理论继续拔高的原因,只有将这两者都掌握了,才能有融会贯通的机会。比如《内经》中所论述的“卫气”,与营气一样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但卫气属于水谷之悍气,不能入于脉,循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即卫气循行于脉外,遍布周身,无处不至,可控制汗孔开阖及九窍启闭,调节体温、温养脏腑、润泽皮肤。卫气盛则机体抵御能力增强,外邪不易入侵。卫气就像人体周身的一道保护屏障,此功效与西医免疫系统的功能有神似之处,在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屏障是皮肤,能保护机体不受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微生物等侵袭,保持人体正常体温、分泌和排泄汗液等作用。故“皮肤疾病从卫气论治”,然后运用免疫学的语言去诠释这个论题,即把卫气在皮肤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运用免疫学的检测手段来阐述其现代科学内涵。让学生具备中医科研思维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2.6经验与理论
        教学是经验的,多听课,听不同教师的同一门课,听不同教师不同的课,听同一教师同一课程不同层次对象的课,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取。另一方面则是自身躬亲实践获取的直接经验。自觉探索经验,总结经验,然后创造理论,形成新的更加有效的模式,此乃师道之境界,值得追求。比如,近年来广为推行的PBL教学,就是经验探索基础上的理论成果,这一模式深信问题导向对于科学发明、科学发现的价值,通过设计,贯彻问题导向,实施开展实验,比较实验结果,确认其优点,然后反复论证,不断完善,并构建其相应的考核方法与指标体系,就成为了教学模式。尽管我们并不缺乏这种意识,可实际上却很少能做出什么教学理论的成果来,个中原因无疑是值得探讨的。同时,教学又是理论的,自觉寻求理论的指导,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摆脱经验的盲目与制约,这是教学共性规律的内在要求,但这种自觉在教学管理部门似乎表现的更为充分,当然,我们更希望这只是错觉而不是真实!
        结语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于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途径。作为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二者的结合的具体途径,这对于提高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质量都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尚晓玲.从医学视角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21):222-223.
        [2]宋佰玉,刘禹辛,尚晓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4):204-205.
        [3]马淑然,张保春,王彤,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8):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