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教而无痕––浅谈小学品德教学的“无痕”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楼丽云
[导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教育是老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
        楼丽云
        浙江省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摘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教育是老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用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让教育真正地回归生活,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教而无痕。
        【关键词】无痕 回归生活 人格魅力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往往太强调理性的说教、空洞的讲解,以致有人开始讽刺我们的教育是“叫育”。成功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地传经送道,应该是春雨润物不露痕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需求。”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品德课是国家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具有首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品德课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的尴尬境地。特别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干活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自己的祖母或外祖母照管,而他们都视这些孩子为掌上明珠,这无疑给我们的品德教育出了一道难题。因此,教学工作者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品德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为他们出谋划策。如在教学一系列主题活动“讨论小学生要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时,有的学生就说,不是我不愿意做,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呗!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一哭就能得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鼓励孩子们融入社会中多体验,多感悟。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的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例如浙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需要知识》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询问哪些同学亲生参与过采摘果实的劳动。班级中有这方面劳动体验的同学马上举起手来,津津有味地和大家介绍起自己的感受来。一个采摘过栗子的同学介绍得极为详细,他说:“栗子在没有成熟之前外面的刺是软的,成熟了刺就会变成硬的,很刺人。采摘时要拿竹竿戳,不能拿竹竿打,因为这样会损伤栗子树,而且也打不下来……”因为有真切的生活经验,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鲜活而灵动起来。
二、回归生活 体验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源于儿童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品德教育应该引导儿童生活。”三毛写道,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生活在水里。”只有让德育回归于生活,才会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1.生活中的课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留心生活,他们就会拥有生活,拥有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取材于生活的课堂,把教学意图隐藏在大家熟悉的事物中,悄然无声,水过无痕,却让课堂有了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谈天说地时的闲情雅致,游山玩水时的赏心悦目,烧菜做饭时的无穷乐趣。
        《注意公共安全》一课,让他们谈谈对安全问题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观点,有的谈措施,涉及面非常广,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不再乘坐“三无车辆,不坐黑车”。可见,让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现实,学生就会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品德课就会变成“有话大家谈”的栏目。
        2.为了生活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淡的。”品德课程的教材应成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因此,追求无痕的思品教育,就不能一味死守教本不敢逾越半步,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
        浙教版第七册《送温暖》一课,我引导学生进行体验:(1)单脚站立(2)蒙眼写字(3)用嘴翻书。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肢体残缺的不便,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艰辛,深刻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苦和不便。在这种真情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道理。
三、久熏幽兰 人自芳香
        1.教师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家,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要求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师者平时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要学 “圣人”,要做“圣人”,要做“贤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座位不够,魏书生要求所有教师站着。他讲话时,问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得到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有的答知识,有的说能力。魏书生说:“最宝贵的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信任人的品质。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的大山的回应便是‘我尊重你’……”讲话结束后,那些站在过道上的老师全被学生拉到自己的位置上,让座的同学再找身材小的同学挤着坐,问题迎刃而解。
        2.合理布置教室环境。
        舒适、优美、整洁文明的班级环境对受教育者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美的人格。
        学习浙教版二年级下册《可爱的班级》,通过美化教室,组织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评选班级的小明星等各种班级活动,感受班集体的可爱,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也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守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课后布置的“名人名言”栏里有我和孩子们每月精心积累的名句,它不时触发着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小作家摇篮”为孩子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那里有孩子们天真、稚嫩的话语,袒露着他们纯洁无暇的心灵;“我进步了”一角,一张张可爱的彩照贴在一朵朵小红花中,把小朋友的脸都映红了,那是孩子们一学期来收获的累累硕果……优化的教室环境唤起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给孩子们以潜移默化的教育。
        3.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思想品德课要让“真情”叩开紧闭的心扉,唤醒沉睡的意识,鼓舞良好的行为,荡涤稚嫩的心灵,让学生沐浴着真情,春风化雨,涵养人格。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学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因此,无论在班主任工作还是在教学工作中,我都注意创设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平时和孩子说话注意用商量的语气,始终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待之真诚的关心,爱护,亲近、悦纳孩子,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从而使孩子对我产生信任、坦诚等积极情感,孩子之间也能开诚布公、无拘无束地相互交往,收到了“情通理达”的心理教育效果。
        伏尔泰说过:“不是铁锤的敲打,而是溪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趋完美。”“无痕”教育使教育色彩“淡化”后,表面上看,似乎出现了真空,其实,在这种状态下,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过程显得更轻松,效果更明显,所以是实质上的“有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德育》若干期
        2.《辽宁教育》 2001年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