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张凤姣
[导读] 鉴于“1+X”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滞后偏差、供给片面、结构缺陷等问题
        张凤姣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1
        摘要:鉴于“1+X”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滞后偏差、供给片面、结构缺陷等问题,提出有必要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开发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课程培养目标向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课程结构由课证并行向课证融通转变,课程内容由碎片化平面化向连贯化层次化转变,课程实施由基于教向基于学转变等策略。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引言
        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强烈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推动人才需求由传统单一走向多元,加剧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提高学校人才输出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形成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2019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方案》,以此为契机,本研究试图在“1+X”证书制度下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厘清建设要点,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形成途径,以期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1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弊端
        1.1融通不足与统整迟滞
        新经济、新业态及藉此而来的新岗位、新技能均要求职业教育应面向未来布局新兴专业,对自身课程体系做出变革。首先,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受普教影响较大,在内容上过分坚持专业体系的严密性,条块化、碎片化、单维化的学习比较明显,注重了单技能的培养且应用性不强,难以应对外部高频度的技术更新和快速变化的岗位要求。其次,职业教育体系内缺乏贯通培养机制,且不同层次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其配套体系事实上的割裂,难以形成衔接有序且互为补充的课程标准体系,课程设置也存在匹配性不足与重复性的问题。最后,由于管理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原因,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变革不仅缺乏内源性动力,也缺乏课程统整的现实机制支持,很难打通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的“最后一公里”,无法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1.2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合理的教师培育制度
        “谁来教”关乎育人的根本问题。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以下方面:一是教师来源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来自高校的毕业生,来自行业企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较少,无法满足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无法实现与行业产业的紧密贴合。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具有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来满足教学的需要是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备前提。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教师个人成长困境。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各层各类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
        2“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2.1课程开发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课程开发主体决定着课程的质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通常由职业院校独立承担,这也是导致课程教学与产业、企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核心载体,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理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方向。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以直接参与和指导的形式将人才需求、技术标准,工作过程等传导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目标中、渗透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的培训评价组织也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一方面,培训评价组织的行业背景较为深厚,熟悉产业业态变化及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上的变化,拥有参与开发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的经验;另一方面,培训评价组织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经验,了解教育教学的原理方法。作为既懂“职业”又懂“教育”的跨界主体,培训评价组织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应在课程开发尤其是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提供足够的建议和支持,保障课程开发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2.2形成内外联通的质量保证机制
        质量保证是指教育机构为确保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或者是满足一定的机构、组织和群体而制定的标准以及实施的相关活动。质量保证机制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校园以及课程建设的关键。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学科专家的参与,更需要行业企业专家等加入,所以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且涉及面较广的工程,需要形成内外联通的质量保证机制。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内部来讲,专家团队要不断反思建设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进入校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否符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现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蕴藏的核心能力是否挖掘完全以及课程单元构建是否合理和规范,最为关键的是要验证最终的课程构建是否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规律等,是否能直接应用于现有的教学,其成效是否能保证学习者直接胜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这个验证主要采用实验法,组建两个班。一个班采用刚构建的课程;另一个班采用原有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比较两个班学生对应岗位任务的操作能力,检验新课程的效果。同时也要构建外部的质量保证机制,由学分银行担任质量监督机构,监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整个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对实验验证的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真实性进行有效鉴别和监督。
        2.3赋能教师,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基于目标整体性、培养实效性和技能互补性的原则,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培育、优化教学团队梯队结构、强化团队成员协同意识,形成“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师资团队构建的良性机制。第一,校企协同,合育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基于“共商共建共享”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探索校企双主体的协同师资培养机制,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任督二脉”。探索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训制度、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制度、建立企业大师工作室等举措,补齐专兼职教师的能力短板,促进专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技术革新、项目服务等方面协同。第二,标准引领,实施双师分级培养认定。以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为重点,构建高级、中级和初级“双师型”培养与认定考核体系,校企联合开发“双师”技能考核标准。放宽招聘教师学历门槛,打通高级技师、省级首席技师等特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通道,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良性梯队,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结语
        面向新一轮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历史方位,要深刻把握1+X证书制度及“书证融通”的内在逻辑、政策意蕴和根本使命,将其作为破解当前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有力工具,视为一种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思维理念和转换范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核支撑和实现载体,并藉此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蕾,林妍梅.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12):34—38.
        [2]罗海林.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难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培训,2015(5):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