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 刘敏军 蒋益平
[导读] 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
        刘敏军 蒋益平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13)
        摘要: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具体问题之后,提出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旨在为新形势下为城市轨道项目领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为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工智能制造背景;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人工智能更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广大民众的生活及出行带来了方便与快捷,还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设备使用技术,同时,还需要懂得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并懂得利用智能技术对设备运维进行管理,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对具备人工智能思维且懂得应用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而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作为培养城市轨道项目领域关键人才的重要部分,在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需要契合时代发展形势,深化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建设提供助益。
一、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涉及人工智能信息素养培养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涉及人工智能信息素养培养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一方面,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除通识教育课程外,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还针对轨道交通车辆管理、运营管理等理论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且课程时长要明显多于轨道车辆工程的实训课程。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前瞻性不足。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具备人工智能思维以及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行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并没有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课程体系中鲜少涉及人工智能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基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的创新类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滞后性,前沿性和前瞻性课程较少。
(二)校企合作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训演练、校外顶岗实习等,以此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就业环境。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学校和企业之间未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如何基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改善人才培养实效性,以及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之间较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导致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无法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契合。其二,学校与企业间缺乏有效反馈与评价。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在于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以此培养符合市场环境变化且行业需求的人才类型,进而促进行业改革。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育人更需要学校与企业间加强人才培养的沟通与交流,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企业并未定期向学校进行反馈与评价。尤其对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城轨行业领域对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企业较少针对此方面作出及时反馈与评价,导致学校未及时优化及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创新开发人工智能制造背景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人才不仅要加强轨道车辆工程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充分结合人工智能制造背景对行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此过程中,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尤为需要重视创新开发人工智能制造背景的课程体系。其一,优化课程结构,增设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训课程,并在课时安排上予以灵活调整。重点开发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且与学生兴趣相适应的实践项目课程,并通过加强小组任务合作的形式,使各小组成员实现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其二,增设基于人工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要结合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制造信息素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工智能信息化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
(二)深化基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的校企合作
        为具备人工智能思维且懂得应用人工智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可以在原有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优化与变革。因此,有必要通过深化基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的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效性。首先,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均占据主体地位,二者在制定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现以及实践环境等方面要充分结合人工智能制造背景。其次,完善校企沟通协调机制。学校与企业可在校企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基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会议。与此同时,对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不断优化及调整合作内容。针对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及时发现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校企双方通过深化沟通与交流,达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共识。此外,学校与企业间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渠道进行沟通,深化基于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人才培养的合作。
结语
        在人工智能制造背景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如此才能有序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尤为凸显。鉴于此,加强人工智能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创新开发人工智能制造背景的课程体系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对促进轨道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有着积极助益,可以较好的为城市轨道行业领域储备及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洁. 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 软件,2020,41(10):289-291.
        [2]李广平,陈武元. 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有效思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1):54-56.
        第一作者:刘敏军(1966年2月),性别:男,汉族,江西省宜春市人,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单位邮编:330013,研究方向:轨道车辆电气,交流调速,电机电器。
        第二作者:蒋益平(1984年8月),性别:男,汉族,湖南省怀化市人,学历:博士,职称:讲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单位邮编:330013,研究方向:轨道车辆系统动力学。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课题,智能制造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JG-19-5-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