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野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顿、成因与破解路径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 李雪清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越来越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精神文化的丢失
        李雪清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越来越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精神文化的丢失,日益浮躁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导致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全部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就业率方面,工匠精神在慢慢消失。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本文就文化育人视野下的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顿、成因与破解途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文化育人;高职院校
        引言: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1],即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它具体体现在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它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技艺精湛,并且能不断精益求精,勇于打破传统,敢于创新,这才能称之为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师,往往这类人都是各个行业的翘楚。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了各个高职院校的难题。
        一、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顿
        (一)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目前我国虽然一直在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但是现在的市场氛围并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国制造”就是廉价的代名词,现在中国的大部分生产企业都以巨大的销售量立足于市场,并且这种经营理念在中国市场已存在了十几年,已是根深蒂固。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工匠精神”的存在并不会赢得企业家们的青睐和重视。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健全,相对于其他制造业强国都有坚实的法律法规为后盾,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侵权抄袭等事件层出不穷,且只有部分受侵害主体得到了帮助,这便大大打击了那些追求卓越品质企业的积极性,使得辛勤付出的工匠们得不到回报,打击了国内工匠精神的存在。
        (二)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院校不受重视
        纵观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教学内容还是围绕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不够重视[2],因此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尤为困难。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育制度和文化建设也很难达到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必须通过实践来磨炼,失去了实践,工匠精神便成了“纸上谈兵”,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强自身文化建设,采取适宜的教育制度。同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分推崇技术,追求考证通过率以及就业率,浮躁的教学氛围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更别说培育出工匠精神。
        二、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成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手工技术人才层出不穷,也正是这样一片土地孕育出了工匠精神,但同时也扼制着工匠精神欣欣向荣的发展。古代阶级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结构分为士、农、工、商,我国古代手工艺人的地位仅仅高于商人,统治者对手工技术的不重视[3],导致很多优秀的手工技术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工匠精神也慢慢被人们遗忘。其次,手工业技术者的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手艺和技术是一个手工艺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大多视之如命,不愿与别人分享,因此工匠精神便很难得到较好的传承。


        (二)当今社会浮躁的价值观
        随着物质文化的高度传播,精神文化却没有同步发展,社会风气变得浮躁而又功利,这种社会风气不仅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也在无形中影响着院校的教育体系,使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忽略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而一味追求技能的提升。
        三、文化育人视野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破解路径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
        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育,因此基于文化育人的角度,各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注重学生职业品质的培育。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培养。坚定的理念可以增强学生对工作的热爱,能更用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去,更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古今中外名人工匠事迹和著作的宣传[4],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他们自信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品质。其次,学校在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要加强学生对本职业课程专业知识,就业前景等的培训,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增强认同感。同时,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紧张严肃的企业文化,避免焦躁忧虑,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习惯和态度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学生在将来步入职场时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态度,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加强他们习惯的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加强对校园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管力度,帮助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去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为他们以后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高职院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想培育出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可以利用现成的资源传播工匠精神,如学校走廊涂鸦等,让灵动的校园文化陪伴学生,无形中熏陶学生的思想。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匠精神,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开通校园网站、公众号、微博等途径来宣传工匠精神。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竞赛,让学生参与进来,更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各个高校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为社会培育出优质人才的关键。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从业者有高超的技术,更需要从业者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工匠精神,大师风采,是一个时代的荣誉,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艳,王加强.学校文化视域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C版),2018(02):15-18.
        [2]杨吟蝶.校园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13):121-122.
        [3]顾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7):38-42.
        [4]彭精卫,李红梅.伦理文化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桂海论丛,2020(04):78-82.
        作者简介:李雪清(1975.12-),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高职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