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陈树英
[导读] 首先,生本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陈树英
        湖南省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  416700
        摘要:首先,生本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其次,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再次,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最后,生本课堂最大化尊重了学生差异。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下 高中历史 生本课堂 构建
引言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考考查理念在逐渐转变,这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本课堂以关注学生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受到较多学校的关注并效仿。基于此,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展开讨论。
一、生本课堂的特点
        (一)突出教学的多角度
        从教师出发,生本课堂重视对于教材的挖掘和二次开发,教师必须对备课环节做出整改,包括利用网络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挖掘分析、确定重难点、保障课堂互动和学生讨论等等,生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出发,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得出的过程和规律,而不是使学生的重点都放在结论和套用照搬知识上,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表达想法,勇于对别人的观点质疑,勇于在别人的质疑下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突出课堂有效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的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有效的课堂互动是我国许多学科教学所缺少的,而生本课堂的搭建在突出互动的同时,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进,教育部门对新时期的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要求: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创新,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综合性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学会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用辩证的眼光进行观察分析,以史为鉴,从中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知和热爱,以及对世界的了解。历史教师为学生有规律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看清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材料的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信息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好地学习历史的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取所展示出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各种信息。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教学,是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创新,使教师可以从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课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增益效果。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根据课本内容搭建教学氛围
        氛围的搭建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合适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更为课本内容的呈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生本课堂的开展也依附于一个充满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为教学选择一个最佳的氛围,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为例,章节围绕着航线的开辟和对世界的影响展开,为了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调出各大洲的地图,激发学生对章节内容的好奇,开展教学时,找出课本上的航线所到达的国家和海峡,利用信息设备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连线,还原课本中的航线开辟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从视觉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搭建了教学氛围,还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进行了课本内容的还原,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吸收掌握。
        (二)通过生本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无对话、不生本”,“对话”是创设历史灵动课堂、实现生本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沟通、启迪学生心灵和心智,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智慧,激活学生内心生本的意识,点亮课堂生本之源,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生本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整理学案不仅锻炼了整合材料、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以上能力既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也是高考考纲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要求。在课上,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借助多媒体讲解史料得出结论,用简练的语言评价他人成果、提出个人修改意见,积极向教师、同学发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一课,学生在课前对学案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的史料进行了筛选、解读,从积极性和局限性、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几个角度做出归纳。课上讨论环节,学生结合教师课前的批改意见和小组讨论结果,进一步整合答案。课上展示环节,学生说明了思考过程和结论,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教师的提问一一作答。整个课堂环节顺畅,气氛轻松,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作者发现,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及时对学生予以评价激励,学生就逐渐可以在课上,尤其是试卷讲评课上敢于表达个人想法。在材料分析题的作答方面,学生分析文字材料的能力和组织语言表达信息的逻辑性、流畅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为高考一轮复习中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信息技术辅助学生任务展示
        学生任务展示是章节教学和课堂教学的高潮,为了保障学生展示内容的完美呈现,便于其他学生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展示环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比如小组的任务为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介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制作时间导图,将重要时间节点放入时间导图中,利用鼠标点击的方式,放大时间节点的重点事件和图片,利用直观清晰的方式使此任务的呈现更具效果性和质感。同时,学生的展示环节也可以利用微课、动画视频的形式去完善和拓展问题的答案,使这个环节的开展形式多样,效率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下学生的任务展示不仅仅加强了此环节的效率,更锻炼了学生对于信息设备的操作和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发展创造了平台。
结束语
        生本课堂关注学生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反映了新课改、新高考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趋势。生本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两者的结合保障了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保障了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为学科进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藏乃措.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129-130.
        [2]韩玉娇.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融合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彭朋.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74.
        [4]付嘉豪.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1198-1201.
        [5]蔡雪梅.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本理念的运用[N].发展导报,2017-11-10(0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