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小翠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
〖摘要〗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极具时代性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内容与生活更贴近,采用的事例、资料也更新鲜,观点也更新颖,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时事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是学生把握高考方向的突破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时政教育可以采取新闻播报、时政观点评析、时政知识竞赛、社会问题建言献策等形式进行,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并参与国家、地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时事政治、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政治课要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时政教育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开展时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地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把自己的学习进步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继承人。
那么,要想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活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果,充分展现思想政治课的特有的育人价值,需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做到这样,达到这样的效果,活动化的时政课堂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教师可以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能认真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课堂活动中渗透时政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新闻呈现形式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极具时代性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内容与生活更贴近,采用的事例、资料也更新鲜,观点也更新颖,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时事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是学生把握高考方向的突破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1.新闻播报
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把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改变以往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无聊的说教,空洞的理论的刻板印象。新闻播报可以每节课前选定一名同学收集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以主持人的身份给同学们播报新闻,时间3到5分钟即可。前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新闻主题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选取的新闻内容进行筛选,经过几个同学的示范之后,学生就会对新闻的选材有了大致的方向。新闻播报的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贵在坚持,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知道或了解了近期国内国际的要闻,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重大事件,而且能促使学生初步判断和思考相关新闻背景后的原因,并逐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蕴含的道理或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新闻简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整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时政背景,引导学生以一个专题为内容,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的时政简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归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制作简报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合作与分工,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比如可以以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交通、航天、航空、深海、科技等等重大的时事政治和领域为专题制作简报,每个小组收集不同的资料更能丰富和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看法和观点。
二、知识重现形式
听新闻、看新闻只能了解事情的大概、皮毛,没有真正变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时政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政治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变成学生在人文社会领域的知识储备。
时政知识竞赛
我们可以把时政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年级或者全校性的时政知识大赛或者人文社会知识大赛,用有趣的形式把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寓教于乐,传授知识于无形之中,这样的效果一定比在课堂中讲授要更好一些。操作起来比之前的新闻播报等形式就要复杂一些,可以组织成一个大型的活动,制定好比赛规则和流程方案,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热情。
三、观点再现形式
观点评论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必须在深入透彻了解时事新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时政事件评析
时政观点评析可以在前期有了新闻播报铺垫的基础上选取一个话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把新闻作为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可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分析材料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比如2019年4月15日,同学们播报了法国巴黎圣母院着火的新闻,此后,随着警方调查结果的不断深入,对此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积极的讨论,学生们谈到了巴黎圣母院年久失修是因为法国的财政资金不足,迁移到了法国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而谈到了到我国的政府职能,我国的财政,还联想到了火烧圆明园,对比了二者的区别,还想到了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学生们真是脑洞大开,思维被完全激活,看待问题不会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层次的挖掘事件的根源。同学们这种追根问底的精神,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我们政治教学中难能可贵的。
2.时政事件辩论
对于一些时政事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开展一次辩论会,大家各抒己见,辩论的目的不在于谁输谁赢,而在于辩论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碰撞,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比如,我们针对“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开展了一次《德、能孰轻孰重》的辩论会,无论学生辩论的结果如何,这些社会问题都在深深的教育着学生,教育他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别人相处,社会的竞争如何激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多的让学生能反省自己应该如何做一个正直的正义的人。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理性分析,学会了团队合作,有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无形之中已经达成,比空洞说教更有意义和价值。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时政教育,更注重从现象挖掘到事物的本质,从感性的事实描述跟踪到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更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开放性和创新性。这样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和提高,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政课堂不再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而是学生在台上讲,教师在台下听,师生互动的形式发生了翻转,教师成了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需要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智慧才能把控全局。
思想政治课是知识教育目标与育人目标相互融合的一门课程,而时政教育课恰好是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最有效最适合的载体和媒介,所以,上好时政教育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教师智慧教学的艺术,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