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杨锐娟
[导读] 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求中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要满足于现状
        杨锐娟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初中      陕西宝鸡     721300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求中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主动学习,要在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追求自身体育专业发展,以深化体育教师专业修为,使自己更加贴切与符合现如今的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与时俱进,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师;中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师上课的质量。学校积极宣传组织的体育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客观存在,因此体育模式多元化研究势在必行。
1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
        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理论性,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某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体现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才能发挥体育课堂的主要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当确立和应用某种教学模式时,其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基本教学程序不会有教大的变化。教学模式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成不变,它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需求、环境等的变化而进行相对调整。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和某种显明的特征,如果不具有这一点也就表示着它与其他旧有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所谓独特的教学效果和某种新的特点一般都表现在某个特殊的教学环节上或者整个教学安排的特点结构上,所以它应该是很明显的,所以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
        一个体育教学模式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系统,所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意味着一个新的教学系统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模式要具有整体优化性,教学程序的整体化。当在确立教学模式时,如果只是某一教学环节或者局部改变,没有考虑到教学整体的优化,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理想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确定,一定是在适合相应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环境等。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同,其对应的范围也不同[1]。
2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点
        2.1能够让中学生体育素养得到提升
        判断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否有得到提升。因此有效的体育教学,应该是使中学生对体育项目抱有长久的兴趣,使学生的各项体育技能得到了提升。所以若体育教学不能达到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那么其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待继续提升。
        2.2能够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有效的体育教学还在于能否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这是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够让中学生从内心喜欢上体育,并具备能够自己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这样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会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计划中的一部分,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2.3能够让中学生从中获得益处
        本文说的益处,可以是实际看见的益处,也可以是内心、思想内在的益处。比如中学生在上过多次体育课之后,身体素质是否得到了好的提升,是否从内心喜欢上了体育课,是否愿意继续坚持体育锻炼。有效的体育教学,一定是让高中生身心感受到愉悦,并且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产生变化的教学。比如,一节体育课结束后,学生对各项体育项目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喜欢上任何体育项目,这样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2]。


3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策略
        3.1科学运用重组式教学形式
        中学体育教师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应科学地融入更利于顺利实施教学计划的教学形式。即,体育教师可科学地运用重组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丰富的体育课堂。所谓的重组式教学形式,主要是将其他学科有效、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与改进,进行合理化移植,将其巧妙地应用到体育教学各个流程中。在实际借鉴与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体育学科特征、教学特色等,在实践的磨合与完善的过程中,令其形成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体育教师可将其他学科中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带入体育课堂上。将枯燥、难懂、不宜于学生记忆的理论知识、技术要点、体育舞蹈动作分析等,以视频、动画、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实现可视化教学,令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
        3.2积极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
        要想有效地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与改革。此前,部分体育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科在边缘化的同时,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模式多是采用自由活动等散漫的形式,这使得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容易感觉到很无聊,没有趣味性,再加上中学阶段学业任务比较繁重,学生就更容易忽略体育课的有效意义。以学生为本,则体育教学也就要关注学生的特征,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也要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手段,从而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3]。
        3.3合理化渗透新兴教学课程
        体育教育的新视野下,中学体育教师应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发展规律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了解他们信息的聚焦点。并结合体育学科特征,将更能迎合的初中生的运动项目最为新兴的课程融入体育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全面开展学情调研,还需对目前社会、教育领域中较为热门的运动项目进行了解。并基于自身的客观且专业的判断,将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进行科学融入。例如,新兴健身项目中就有很多种类型,如校园展示、网络展示等。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与表现欲,带领学生积极学习健美操、体育舞蹈、中华武术等。在确保体育课程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还可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即,教师以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进行学习,并将其制作成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络上。这样,全校师生都可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评比者,都可对体育锻炼建立新的认识。并在校园内形成一股健身热潮,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4注重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信息的反馈与评价评价的最大功能在于反馈与激励,如果体育教师得不到外部的信息反馈与评价,在专业发展上可能就会止步不前,那样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得不到高层次的突破和提升。在教学中应提倡评价的多样性,教学的评价不局限于对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上,还应该关注教师是否在教学中专业素养的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着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信息的反馈,及时的得到学习与提升,对专业发展信息的反馈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师更好的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信息的反馈与评价帮助体育教师了解体育核心素养,了解体育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进而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4]。
结束语
        中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并不低,更多时候很多中学生都很喜欢体育课。因此在体育课中培养中学生的兴趣,乃至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都比较简单。中学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可得“益处”入手,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终身的影响,再在学生兴趣之上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积极且收获良多的,最终的教学自然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文鑫.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顾琴.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杨昇.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66-67.
        [4]颜志斌.创新理念融合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民营科技,2017(2):2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