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李凯红
[导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体制越来越完善,在新形势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凯红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体制越来越完善,在新形势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标准化的建设是在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的基础条件下形成的,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的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提出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建设的相关意见,希望能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  社会工作  服务标准化
        前言:目前,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引入了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建立起完善的社工职业评价水平体系、社区矫正、社会救助以及青少年帮助等专项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定社会综合性服务体系。然而,该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政策推动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将需要社会各个单位的社会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提炼以及传承推广,就需要“标准化”这 个桥梁和载体。
        一、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所存在具体问题分析
        1.1 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缺乏衡量标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背景之下,政府职能、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组织也都在发生变化,直至2019年我国的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机构已发展到一万五千多家,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数达到55万,对于城乡社区、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他们共同开发了39万个与社会工作相同的岗位,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工作服务这个职业的发展。但是在这个数据的背后并没有形成相对应的专业人才的标准体系,从而导致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入行门槛低、专业不受限制、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就能报考,为此,报考社工的人数众多,同时我国社工持证考核制度不是很严格,对于持证人员其没有限定专业技能,最终导致社会工作者的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以及社会工作素质较差。
        2.2 社会工作者服务机构缺乏统一要求
        随着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增大,社会工作机构也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这些社会工作机构以社会组织身份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相应的规范性并没有进行跟进完善,致使我国各地在在针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评价标准不一,有的只要符合了民办非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就可以,然而并没考虑社会工作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资质的问题,甚至有着单位的社工证件不齐,也成功注册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了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很大一部分社工机构为了生存,只要有社会服务项目招标就去投标、承接,那么社工组织机构成了“万金油”,没有专业性的体现,服务的质量无从保证。
        2.3 服务质量缺评判准则
        对于一些地方而言,并没有制定相应规范和标准体系,同时也没有形成专业的统筹和规划,加之行业的发展实力不够,对于所制定的标准要么超前要么滞后,有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业绩考核而制定的临时参考标准,从而导致所制定的规范不适用,实施的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关于社会工作服务这个行业本来就是缺乏了相应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重视形式,比如盲从地搞形象工程、随意搞宣传张贴栏,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小组以及个案工作活动,对于服务的流程和方法缺乏实践性,对于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等服务水平和质量上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社会工作服务的精准度不高、服务效果不佳。


        二、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相关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通过综合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特殊性,根据相应的标准体系,通过划分基础、服务、管理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建设成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的一个专业的服务体系。其中对于行业服务标准,首先应该根据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的新要求着手,在通过社会工作中所涉及到社区、老人、父母、儿童、医务、农村等多个服务领域着手,在进行深入的分层分阶段分析社会服务的对象以及其功能,由此来完善和规范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对象、程序、范围以及效果等,使得社会工作所提供的各类问题都能有章可循;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管理标准可以设定为服务人员、、信息、机构、评价、质量控制与改进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明确以及规定社会工作服务提供者所要提供的具体服务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对服务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价,为后期的服务提供参考意见和帮助,使服务过程清晰、方法一致、结果可测[1]。
         2.2 社会工作服务行业研制关键性标准
         随着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地深入发展,在无形之中促进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服务人数,甚至是服务项目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增加之中,但是,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确实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这对社会工作服务评价其从业人员的“进入”和“退出”要设定专业的评价机制,对于所设定的评估指标的应更多地体现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服务的进行评估,同时也要从服务区域、服务的水平、专业程度进行评估,在除去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相关评估的“底线”指标之外,还应该在其专业化、创新性以及发展性指标上提出适当要求[2]。
        2.3 加强以及宣贯社工培训项目
        对于社会工作服务更多的是从其自身项目着手,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实务经验凝练以及总结,这很难在社会服务推广过程中进行直接的复制以及推广。就如:以新冠疫情期间社会工作服务为例,当社会工作者在对对象进行社区排查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采集,对人员进行心情疏导等多个角度进行,这是需要很强的社会经验,如果能进行及时地梳理、总结才能更好地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没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形势下,应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的宣贯培 训,营造良好的标准化意识[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对于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越来越重视,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机构越来越多,但是其专业性还是有待考量,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行业标准也并不是非常规范,因此,社会工作服务行业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行业标准的设定,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理财, 刘建, 贾晓芬. 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标准化研究[J]. 地方治理研究, 2017, 000(002):61-70.
        [2]梁莹.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政策探索——对《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的修正[J]. 学习与探索, 2017, 000(005):45-50.
        [3]单莉. 标准化助推社区社会工作再上新台阶[J]. 社区,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