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辉
台山市白沙镇居正学校,529258
摘要:小学德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意义巨大。由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还是为小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可以说现阶段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小学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途径;多样化
引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日渐繁荣,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多元化的文化影响下,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迎接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为了提高小学教育阶段的德育教学效果,相关德育教育人员应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全面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以此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小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推动学生形成良好三观,养成良好的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德育管理工作是规范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学生行为举止的重要标准。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性基础内容。在以往传统教育模式CIA,虽然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教学,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为了端正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规范学生言行的手段,还是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发展方向的指明灯。
(二)方便学校进行管理与引导,提升小学教育的有效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生接收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约束了学生的言行举止,还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科学、有序的管理方式。在整个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不仅仅提高了小学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多种德育活动,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德育教育知识可以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学校在开展实际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时,学校需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通过建设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在具体德育的开展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重视小学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喜欢集体活动。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从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心中确立集体概念,使其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此有效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进而形成为班集体争光的良好品质特征。
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教师可通过日常行为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如教导学生不随地吐痰、尊重师长、对老师及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此养成学生积极学习及健康向上的生活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德育要求转变成具体奋斗目标,激励班级学生不断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以此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进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小学德育管理中,还可通过少先队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借助具体行为措施使得小学生均可对照自己来执行,并且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奖章,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在开展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情境及范例,比如让学生观察优秀少先队员的一天,以此推动学生了解真正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行为,进而以其为学习榜样,规范自身行为。
(三)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德育道理的环境
在小学生德育形成后,虽然小学生已经明确了一定的德育道理,但在集体的实践中,学生却难以灵活运用相关德育知识。在以往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德育教学方式,往往是告知学生在平常生活的时候需做到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财务及爱护环境等相关内容,虽然学生树立了一定的德育意识,但在长时间的单一教育方式实施下,绝大部分的学生依旧会破坏公德及社会秩序。学生存在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并非是学生不明白其中道理,而是学生无法明确掌握在实际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身的德育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拓展,并在学校及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实践自身道德品质的机会,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四)优化班级德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在整个德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地位。可以说,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设计的德育内容是影响德育最终结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小学教育者应积极借鉴先进、科学的德育经验,通过对自身德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丰富德育内容。同时,教师要积极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的是更加灵活、生动的德育教育方式,以此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进而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高效的德育教育环境。
(五)学生主导班级德育实践,促进学生融入德育环节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除了教育者的“授”,还有学生的“受”。 德育水平的提高无法脱离德育实践,教育者是德育实践的指导人,而学生是德育实践的操作者。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德育活动,主导德育实践,帮助学生真正地融入德育教学环境。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有益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德育问题,并积极改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小学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相关的教师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及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全面突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体性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此全面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小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军.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途径的多样化分析[J].亚太教育,2019(10):29.
[2]侯俊美,王文凤,高俊云.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8):36.
[3] 睢文学. 信息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探究[J]. 祖国,201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