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王宇辉
[导读] 数学这门学科存在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由于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其数学基础不一样,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依据学生的情况来展开授课
        王宇辉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二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1430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存在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由于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其数学基础不一样,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依据学生的情况来展开授课。而分层教学就是基于这么一个目的产生的,其很好满足了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将学生按层次进行划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的教学计划。只有在适合的教学层次环境下,学生的教学激情才会被激发,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将会得到普遍提高。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分层教学的含义和优势分析
        1.1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根据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上的差异或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新的数学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将全班学生划分层次,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不同的课后家庭作业,不同的单元考核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评价。通过这样分层教学的模式,把每一位学生都区别对待,帮助学生每个个体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学生数学基础,帮助班级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收获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困难,基础还是拔高,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基础,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全面发展。
        1.2分层教学的优势
        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中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数学作为高考中的绝对主科科目,占据150分的分值,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高的重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遍是根据班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平均水平安排授课计划,开展授课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将所有知识点和考点以及解题方法在讲台上一次性打包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在课下背教师布置的知识点和解题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跟不上班级平均水平教学,学生依然能在课堂上学习到自己适合自己进度的知识点,夯实数学基础,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之上不断进步,逐渐跟上班级的平均水平[1],促进班级全班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而对于班级数学能力强,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采取分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大脑更加活跃,有效锻炼学生大脑,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深度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更喜欢和教师一起沟通,不断提高数学解题和应用能力。
2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2.1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
        想要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来进行合理分层。想要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进行科学评估,教师就要从智力和非智力两个角度入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测评,再根据评价结果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心理发展需求来进行分层教学,逐步完善分层教学计划。
        例如,在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的时候,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数学基础,并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及平时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小组。

教师可将一些数学基础较差且独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安排在A组,主要教授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试题,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不断鼓励A组学生向其他小组的学生看齐,并在学习中多关注他们的动态,帮助学困生排忧解难。教师可以将数学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是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安排在B组,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B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使他们在不断探究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2]。
        2.2针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教师就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来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基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课本对学生提出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及情感态度这三方面的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能力,合理地为他们做出学习安排和计划,并将数学分层教学目标具体实施于整个教学环节及过程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划分为四层:一、认识知识及概念;二、掌握方法及要领;三、简单应用知识;四、能够综合应用。对于处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A组学生达到第一、二层;B组学生达到第一、二、三层;C组学生要掌握全部成绩的教学目标[3]。
        例如,在教授“直线的方程”这一部分的知识时,笔者要求A组的学生能够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并可以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要求B组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后,可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要求C组的学生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辩证统一观点,使学生能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能够使学生在符合自己当前学习能力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3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对课后作业进行科学分层
        课后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多层次的试题。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基础性练习、简单应用型试题、综合性试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数学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授完“圆与方程”这一部分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形式的课后练习:一、基础题。例如,求经过点A(-1,4)、B(3,2)且圆心在y轴上的圆的方程等;二、简单应用题。例如,已知圆与y轴相切,圆心在直线x-3y=0,且这个圆经过点A(6,1),求该圆的方程等。三、综合应用题。例如,过原点O作圆x2+y2-8x=0的弦OA。(1)求弦OA中点M的轨迹方程;(2)延长OA到N,使|OA|=|AN|,求N点的轨迹方程等。分层设置课后练习能够估计每位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选择符合学生当前学习能力的试题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不断钻研的热情,既能够保证优等生对试题难度的要求,也能够有效减少学困生抄作业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4]。
        总而言之,在以生为本理念不断深化下,老师要在分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原则,也要重视学生自发探索的原则,同时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分层中要做好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以层及评价分层。
参考文献
        [1]冯东明.探讨如何更好地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9(23):150.
        [2]赵玉春.高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58):99.
        [3]鲍官宝.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9(Z1):34+76.
        [4]马军.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普童话,2019(23):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