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滨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 256600
摘要: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想有效的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就需要首先尊重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原则,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敢于表达、畅所欲言,然后数学教师再做好教育引导者、点拨者,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积极想象,以激活学生的真实学习兴趣为主延伸有效课堂教学,最终切实培育好班级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前言:
“直觉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说学生在个人视角下,依据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在自我感觉中不经探究实践就感性化判断并得出初步结论的实际思维。而要想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无疑对数学教师提出着较为严格的教学要求,驱使数学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生动的刺激学生实际学习欲望,进而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直觉思维,提高自身数学才能。
一、掌握扎实的基础数学知识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正式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不仅会让学科知识伴随学生一生终身有用,还会为学生后续的优质学习指明方向。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有效的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教导,让数学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直觉思维产生的源泉。然后在学生掌握好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在思维酝酿形成的过渡阶段,以一定的理论知识结构渗透助推学生思维发展。只有这样,学生在解题之时,才能直接找准大致方向,继而以自己的已学知识为依托严密探究实际结论。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能被三整除的数的特性”后一课,列出例题“在以下数字中能够被9直接整除的数字是哪一个?A.65 B.457 C.636 D.999 E.985 F.8911”为了让学生直观的利用好到“整除”含义,以及与“三”相关的“九”的倍数关系。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过的实际知识直接猜测这些数字中每一位的数能不能被九整除,然后确定总数是否能够被整除。
二、充分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
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一部分学生在使用直觉思维得出解题结论后,不能用语言组织来描述自身的直觉思维使用过程。因此,在优化教学方法的现在,数学教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在引导学生建构个人直觉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认知思维对象、思维关系、运算关系等,让学生不断的应用直觉思维,并反思直觉思维。只有这样,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有效深入,不停留在表面,且学生可以更加主观、更加清晰的分析个人思维过程,对于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明确感知。例如:数学教师在“使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使用实践教学法,拿出一个420毫升的果汁,有序倒进5个小杯与1个大杯。然后告诉学生大杯的实际容量是小杯的2倍,提问学生“我们是否可以直接使用420÷(5+1)来完成计算?”然后一步一步的在“教师发问、学生解答”让学生的思维锻炼逐层深化。
三、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
当我们讲到“直觉”一词时,经常会伴随使用的一个词汇是“观察”。毕竟,观察确实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特殊直觉。因此,在小学时期的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想挖掘学生的直觉思维,就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实际的观察启导带动学生建立直觉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在“分数乘以分数”的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教学法,先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由数想形、由形思数”,对应例题建构一个基础的几何图形框架,然后在实际的解题实践中会根据图形牵动自身直觉思维发展。
以习题“1/2×1/4+?”为例,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分数概念,可以将这两个分数赋予实际场景意义,如将1视作一张完整画布,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个整布,然后再将其一分为二,一分为四,继而让学生观察书面例图,准确的产生分数概念,最终采用三步引导策略,首先让学生与自己的同桌交流讨论,其次让学生互相观察同桌的画图方法,最后全班展示,沟通交流,切实利用好数形结合教学法将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效培育。
四、加强数学选择题的实践训练
不仅是小学时期的直觉思维是多向选择,任何时期的直觉思维培养都是多向选择,且是同时对于若干个不同思维方向的实效鉴别。因此,在小学时期的高年级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中,数学教师需要从抽象、形象等方面利用好数学解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选择题,为学生制造比较情境,让学生在极其相似的易错思维中详实锻炼自身的直觉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在布置“解方程练习题”时,以其中一题“5x+46>x+6”,x=?A.12 B.11 C.13D.10”为例,让学生先行代入一些不等式方程思考问题,直到找出不符合这一不等式的最终答案,确定出该题的正确答案。可以让学生的实际的实践练习中,首先确定一个绝对答案,意识到例题的解答必然有终点,然后静下心来快速比较,进而淘汰不正确的错误答案,直到正确答案出现,有效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效性与快速性,让学生的解题态度不骄不躁,训练有实效。
五、注重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你从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生理视角与心理视角两方面思考直觉思维的实际发展可以发现,每个人的直觉思维能力形成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因此,将“最近发展区”作为学生形成直觉思维能力的最接近阶段良好利用,可以让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上,不断拓展个人未知认知,让自身的思维发展呈螺旋式上升。例如,数学教师最常使用的提问互动教学法就可以加入“最近发展区”概念,而不再单一存在“已知区域”与“未知区域”,让后续提问的设计不会过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毫不相关,也不会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的拓展思维合理发展。例如:数学教师在“通分”一课的教学中,结合课后例题“用>将以下数列排列起来,5/21,4/15,4/19,12/45。”启导学生使用通分比较的方法严密计算,为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基本源泉,及时的把握好直觉思维形成的最近时机。
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小学时期的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还需要切实利用好学生的不同个性状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然后互相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协作成长。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才能合理实现。因此,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同一个问题也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就成为了一大教学巧用点。例如:数学教师在“式与方程”一课,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应列出练习题“水井太深,但我们没有这么长的尺子,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量出真实的井深呢?”,在这时适当放缓语速,如果有学生讲出“布条、绳子”等相关物品时,数学教师则对应的给予学生鼓励。然后以绳子为主要道具,生活化例题“我们用绳子测量水井,将绳子三折的话,井外留出3米长,四折的话只留出1米长,那么井多深?绳多长?”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将个人理解与例题进行结合,大胆猜测、想象、解答。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数学教师先行完善自身教学观念,根据实际初夏的教学问题进行教学方法革新。还需要数学教师利用好班级学生的实际态度,结合好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性,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间断完善与优化,带领学生进入深层数学知识学习。最终,合理科学的提高班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助力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金英爱.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2):26-29.
[2]欧保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94.
[3]尚盼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