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殷任祥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代表着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的总体
        殷任祥
        (黄梅县独山镇一小  湖北省黄冈市 435512)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代表着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的总体。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小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并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责任感,在语文教学的开展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对策建议,使小学语文课因融入了传统文化而精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实践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方文化通过信息化互联网形式逐渐渗透,致使当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盲目的崇尚西洋文化,不仅如此,追星、学习外国语言也成为了大部分小学生的追求目标,久而久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逐渐降低,导致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无法传承的风险。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如何将传统文化落实到教学中入手,加强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添传统文化认同感,最终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后继者。
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1有利于学生学好汉字
        汉字是语文的基础,汉语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门语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汉语不但来自于传统文化,还扎根于传统文化,汉字把我国的民族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了别具风采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时至今日,汉字依然作为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学生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接触到了汉字,接触汉字的那一刻起,传统文化就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无形的种子。古人以自然外观构造象形字,甲骨文中可以找到许多与实物外观相似的字,综合传统文化,历史上我国汉字分别以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进行造字,这些传统文化的思维内涵在引领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汉字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古人造字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由此看出,加强汉字演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效率更高地学习汉字,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1.2帮助学生感受道德力量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树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对教育事业的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视,道德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点,道德素养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行为标准和规范的表现形式,通过意识、行为方面的自我塑造,以达到道德的境界。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新课改落实的一项重要举措。语文学科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目前,道德教育在我国小学学校中已基本普及,几乎从小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有的学校还根据这些作品编排了舞蹈、体操动作,教师教学时则将这些传统文化作品内容中的孝道、礼节等道德思想与语文课堂相融合,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习中的道德力量,进而提升学生的修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
        在小学阶段中,不论是上半学期还是下半学期,都会有许多相应的传统节日和节气。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的魅力在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精神寄托。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节日是有一定概念的,因为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家庭和学校都会做出与节日相关的动作,在家庭中,不同的传统节日准备不同的食物,以增添节日气氛。对于学校来说,国家规定节假日安排里,主要是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主,传统节日到来时,学校要进行休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节日通过历史的沉淀留下的文化底蕴,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让传统节日成为能让学生幸福成长的载体。教师需要向学生传导,每个不同的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不同的历史故事。例如,端午节则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节日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增强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的最佳机会,教师在节日来临前,可以让学生围绕端午节这一主题查询相关资料,如端午节的习俗、屈原的人物背景等,然后以班会的形式,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整合,以便于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融入这部分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余活动,包粽子、诗朗诵等,让学生体会到节日氛围的同时,体验节日的独特意义。
2.2借助历史故事人物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古诗词和现代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历史人物典故,教师要借助历史人物典故,并深度解析历史故事中人物的道德品质,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健全思想观念等目标。比如在《大禹治水》这一历史故事的教学展开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课前导入,播放一些有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或视频,随后让学生自行组建小组,对大禹身上的品质作出讨论,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上说一说在大禹身上学到的品质,并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历史人物为载体,使孩子们被典故深深吸引,民族使命感和民族自信感油然而生,还对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2.3改进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全革新,以往“非背不能”的传统方式还停留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打破这一教学模式,通过更多的感官并用,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另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增添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有助于教学开展的。例如在《腊八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剪辑一段美食视频中关于腊八粥制作过程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使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大增,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致。通过培养课堂的学习情境,学生会对生硬的教材内容有新的感受和领悟,很快的就能进入到课文所渲染的意境中。
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小学语文多功能性的全面开展,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范国新.中华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精彩[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20(03)
        [2] 陈卫花.试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导学. 2020(02)
        [3] 李宏.新课改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J].  新课程(上). 2019(05)
        [4] 胡晓芳.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探析[J].新课程(上). 2019(10)

        作者简介:姓名:殷任祥 出生年月:1962年8月    性别:男  籍贯:湖北黄梅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专科  职称:小教高级   研究方向:专注研究课堂作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邮编:435512   单位:黄梅县独山镇一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