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遵令
重庆市江津区杨柳小学校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保障。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需要将阅读教学重视起来。不过当前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开展阅读教学了。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怎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本文以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读写空间拓宽为切入点,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互联网+”是指将传统的行业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指的是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为“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地阅读转变为主动的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将其重视起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是阅读教学的质量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新的平台,而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将互联网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单发在班级qq群中,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1】。
这里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赵州桥》这一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1.通过网络、书籍搜集有关于赵州桥的资料;2.通过翻阅工具书,在生字上标读音、部首,认读、掌握“横跨、回首、遥望、坚固”等生词;3.标明段落序号,熟读课文后念给家长听,并将朗读进行录音,然后上传到班级群,上传完后聆听他人的朗读,进行合理的评价;4.在读完课文后,你认为赵州桥是一座怎么样的桥?你是根据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得出这一结论的?请勾画出来;5.通过观看微课了解什么是过渡句,并尝试勾画出本文中的过渡句。鉴于基于互联网+下的学习任务单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告诉了学生阅读时要做些什么,所以学生会带着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初步地对课文产生认知,而且因为这样的阅读形式给予了学生时间、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自主地学习,所以学生会十分感兴趣。而让学生上传朗读录音,一来是为了防止学生浑水摸鱼;二来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朗读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三来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朗读能力,及时地进行纠正、指导。加上微课具有图、声、形并茂的特点,所以学生会发现学习的乐趣,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通过学习任务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新奇、有趣,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好基础。
二、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极易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教师想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就需要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2】。而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圆明园辉煌时刻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亲眼观看,了解到文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
比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呈现圆明园的图片前说这样一句话:“根据史料记载,圆明园的景观有1000多处,但是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仅仅靠着174个字就概括了所有景观,你想去看看真实的圆明园吗?想感受一下圆明园的景观吗?”听到这样的问题后,学生立马对圆明园产生了好奇,教师这时引入图片,以导游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的景观、建筑,学生会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去“游览”圆明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亲眼观看圆明园的美明白书本上描写的景物只能算是一小部分,想要了解其全部,需要在课后查阅更多的相关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进行教学,既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电影片段。一来可以补充、拓展教学内容,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这么说:“圆明园的建成在我国历史上完全可以被称作奇迹,但它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场景,去看看那个令人心痛的场景吧。”随后,教师可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明园是如何被毁灭的,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就会被欺负,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阅读一遍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得学生的感情升华。
三、要将课文的读写空间拓宽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中不仅蕴含着大量的知识,还拥有着一定的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核心素养。加上阅读与写作向来相辅相成,所以,教师要深入的发掘文本的内涵,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有效地将读写空间拓宽【3】。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的“毁灭”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相关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迸发出一定的感悟,从而让学生从知识的获取升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圆明园的“残骸”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播放与这一场景相符合的背景音乐,如:《哀郢》。鉴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所以学生会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仿佛亲眼看到了八国联军亲手毁灭的圆明园,并产生了惋惜、愤恨之情,产生了一定的感悟。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后,会促使其运用文字将其进行抒发,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渗透了真情实感,还十分具有可读性。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将写作、阅读结合起来,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写出来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上传到班级博客或qq群中,然后在qq群中说一说自己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怎样的感受。这样一来,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思想碰撞,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使学生们迸发出新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其他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再封闭,而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表达、互相进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学会欣赏他人,掌握思考、表达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更加的先进。教师在借助“互联网+”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白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教师要将互联网与阅读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供新的阅读教学平台。最后,教师要多元化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向爱平.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行动研究案例[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7, 000(009):P.31-34.
[2]黄保章.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 语文课内外, 2018, 000(007):198.
[3] 余德芳. "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上旬),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