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
延吉市延河小学 133000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更简单有效的发散学生思维的工具。思维图中的“大脑”思维方式有利于左右脑的均衡发展,运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技巧,运用记忆、阅读、思考方式的规则,帮助学生在科学和艺术、逻辑和想象中均衡地发展,开拓人脑的无限潜力。因此,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大脑“活”起来,同时让语文课堂妙笔生花。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引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语文的学习通常沉闷,枯燥,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提不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更多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通过有策略性的教学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用线条表现出知识点的层级关系,能够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过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缺乏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着重强调对汉字,成语,课文等方面的学习,从而忽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秉承着以应试为主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一味的进行枯燥的课文背诵,所以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通常还是保持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没有受到重视。教学的方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在课堂上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老师的教学模式当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思维能力得不到发散。同时,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从教学模式上来看,仍然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弱。这对于处在高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仍然是处于活跃的状态,而这样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所以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调互动的重要性,通过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互动性,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很容易不集中,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全面的掌握。而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学校中都有存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二、思维导图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导学法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构建知识点的层级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语言应用型学科来说,利用思维导图法可以让学生由点及面的去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可以直观的,多面化的进行知识的思考。将思维导图法适当的引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的综合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少,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或者是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文及知识点,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思维导图法可以通过其可视化的特性,利用图形,线条和符号之间的连接关系,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用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
因此,通过思维导图,使得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文章的主要层次和结构,帮助学生整体的分析出一片文章的结构,段落和重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三、思维导图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有助于把握课文学习的重点
在学习一篇语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先对所学文章进行整体的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并且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绘画出来,并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思维发散。可以是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这个知识点的问题。将思维发散的内容绘画在思维导图上,同时在语文课文讲解的时候,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在一篇课文上完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可以针对某一个点进行思维发散。比如这节课学习了某一个成语,可以让学生就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以及成语意思等方面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不要设置局限,要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绘制,通过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提高学生那语文创造力,记忆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二)有助于更清晰的进行语文阅读
在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阅读障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语文的阅读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没有那么广,所以通常会有很多学生反应看不懂文章,无法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等问题,导致语文阅读水平偏低。然而,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还能提高学生语文作文写作的能力。所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比如在阅读一篇长文章时,可以带着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知识梳理,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篇文章的几个自然段划分成几个大的部分,将文章的标题放在思维导图中心点的位置,然后用线条连接每个部分,将每个部分的大致中心思想写出来,再对每个部分进行思维发散,将每个部分所对应的几个自然段,用连线的方式标注出来,再将每个自然段大致意思写出来,这样一篇文章的大致思路就被梳理清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发散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结束语: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化繁为简,用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和老师的传统观念。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力空间,让学生用自己思考方式创造出一张张思维导学图,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架构,提高语文水平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导图法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让语文课堂妙笔生花,是语文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起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莫素芳. 思维导图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17):0089-0089.
[2]李秀华. 善用思维导图,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J]. 小学时代(奥妙), 2019, 000(006):51-52.
[3]王长华. 善用思维导图,构建高效阅读课堂[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14):P.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