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陈丽云
[导读]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陈丽云
        泰顺县第七中学 325506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1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从大的方面来看,素养反映一个人的举止言行、品质道德及个人能力。素养的定义很宽泛,它要求人们对于学习掌握能力、为人处世的态度、思维品行状态都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工作要把语文的实际教学与学生的潜在能力很好地结合,善于发觉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学识修养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品性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种素质教学摒弃了传统的书本式教育,打破墨守成规理念,不再只是注重单纯文字的学习,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应用中,全方位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给学生的道德价值有了更多的修正,这就是核心素养培养理念。
2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第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第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丰富、拓宽知识。第三,终身性。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选择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核心素养具体实践
3.1将课堂延伸,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集思广益,通过交流沟通,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摊开,大家一起帮忙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自我的陈述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敢于展示内心,促使大家一起成长进步。很多学生内敛害羞,看起来并不善于表达,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潜在素养,勇于踏出第一步。一节沟通课结束以后,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敢于表现自我,就为以后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重视情感教学
        语文是一门注重情感的学科,它没有其他工科学科的抽象性。在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情感的带入,把每篇文章中的人物与自身生活联想,让学生更有带入感,学生感同身受,也愿意主动理解、探讨。这样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又扩宽了自己的思维,提升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一种教学良策。
3.3加强思维发展能力
        成长时期的思维模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思维发展与个人品质更是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方向。语文对于学生思维发展走向起着重大作用,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着无数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在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解读。教师要在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和学生的品行才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东西,是他们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根基。从字到句,逐字逐句,都要让学生体会其内涵,而不是机械的背诵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遇到的难题,用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日常学习中,要逐步渗透,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和品格的培养。
3.4注重审美与创造
        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字的美,学会自己尝试组织语言,描述心中美的事物。文学赏析能力需要时间的沉淀,学生只有吸收得多,才能输出得多,因此,日常读书交流、鉴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并把这种美用文字诠释出来。学生也就明白了如何自己组织美的语言,创造美,添加内心的真情实感。
4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4.1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4.2重视阅读
        第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3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4.4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及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阅读,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5结语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晓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8).
        [2]畅玉萍.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