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曾远英
[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曾远英
        广东梅县区丽群小学   514731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间接道出了语文教材与德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小学中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也是他们逐步熟悉和理解德育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态度、个性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然认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德育教育
引言
        新时期下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通过教师在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渗透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对于新时期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能力,实现对学生更有效的德育教育培养,为全面促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各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德育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的思想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帮助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和学习形式。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当中结合语文文章来强化学生的个人认知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将自己的道德素养有效提高,对于学生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完善。教师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
        1.2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主体中包括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以及社会德育、社区德育等。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标准建设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从家庭走进小学课堂接受教育,更是这一系列中的最基础阶段。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是教育工作中的首要目标。儿童时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大,但是他们缺乏对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不能够区别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关系。曾经风靡全国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剧情之中有一段灰太狼抓住小羊以后带回家烧开水煮羊吃的情景这段剧情被几个小朋友模仿,发生了孩童烧伤的惨痛案例。所以新时期也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问题。互联网技术时代,科技讯息飞速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渠道来自方方面面,不再只是单纯地依靠老师的三尺讲台。我们必须做好他们的引路人、指明灯。小学阶段,是整个人生的关键性成长阶段,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学习的点点滴滴中积累正能量的道德观体系。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2.1课前深究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语文教学分为课前预设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预设的过程中,除了要预先准备一些课本必须掌握的字、词和句子,还可以依据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完成一些具有德育思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就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课文,并向家长了解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回答问题“如果小时候的你,没有水吃,你会怎么办?”“现在的你,有没有经历过缺水的困境?”通过设计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领会过去生活的艰难和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发自内心地钦佩革命军人和国家领袖的高尚情操,使他们对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产生敬佩之情,借此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热爱劳动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2利用情景进行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要通过情景来进行教育的引导,增强学生在德育知识当中的动力。教师通过情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借助情景深入到文章人物的内心当中,感悟文章中的主体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在德育思想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使学生的德育道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2.3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
        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且富有立体感,语文老师应该对人物的形象做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又能从文本中感悟到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和优秀品质。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文时,笔者提醒学生,要善于抓住老班长的三次“笑”感悟老班长高尚的忠于革命、无私奉献和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第一次的笑是作者发现了老班长压根儿就没有吃鱼后,好不容易钓了一条小猫鱼,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第二次的笑是老班长发现我们三人都不吃鱼,老班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第三次的笑是发生在老班长看到我们将鱼汤喝完,他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抓住了这三次的笑,也就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崇高形象。让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革命的艰难和现代富裕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要懂得忆苦思甜,懂得感恩,学会奉献。
        2.4行为规范和引导价值在语文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要从物化环境至文化与传统;从班风班规到校纪和校规,再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到校园和教室环境的布局均显现着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它有一种强势的同化力,能使每一位学生接受潜在的情感感染,表现为一种归属式的心理需求,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发地进行行为规范。除外因这种规范与引导的感染力之外,学生朝夕相伴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周边的学习氛围,这些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有亲和力;既不是空洞式说与教,又不是外力简单式的压服教育。
        2.5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整体贯通
        德育主要是通过语篇内容体现,社会态度是德育渗透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共分为六段,第一段中写道“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特点,并和最后一段首尾呼应,指明小兴安岭的富饶;第二段写生机勃勃的春景;第三段写葱葱笼笼的夏景;第四段写果实累累的秋景,有蘑菇、木耳及人参等珍贵的药材;第五段写白雪皑皑的冬景,有紫貂和黑熊。最后一段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文章字里行间都在描述小兴安岭的优美景色和富饶,小兴安岭是祖国河山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培养小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必须要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能够紧密贴合语文学科特点,切实加强教材引导工作,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应当发挥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教师必须要与学生进行紧密的沟通交流,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忠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46-47.
        [2]郭玉梅.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与思考[J].传播力研究,2020,4(12):159-160.
        [3]代芳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87-188.
        [4]安洪静,孙洪斌.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亚太教育,2019(01):26.
        [5]周忠.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华夏教师,2018(3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