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袁明超
[导读] 当代小学生的生长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网络文化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充分关注。
        袁明超
        昆明市五华区红云小学
        摘要:当代小学生的生长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网络文化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充分关注。作为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相关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及时联合学生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适应于学生年龄特性、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意识、行为上的积极转变,助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一)教材及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或受教育资金、教育环境等方面限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借助如《品德与生活》《生命与健康》等教材来实现,或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互联网中的相关课件。以上教材的编写目标并非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且网络多媒体课件存在一定零散性,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系统性及全面性,教师的实际教育缺乏了专业理论的支持和辅助。在教材限制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需交由心理健康辅导室来完成,部分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空间较小,或者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开放时间较短,以上种种因素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引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阻碍。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部分小学没有心理教师,或由其他教师兼任心理教师这一职位,或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分配给各班班主任。在此背景下,各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以小学班主任为例,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单科教学、班级管理的同时要兼顾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能力、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造成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较低,执行力及教育成果有待提升,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三)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学生的学习易受个人思维及兴趣爱好的影响,部分学校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度较低,造成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枯燥乏味,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及实际生活。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个人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感,对心理讲座、心理信箱等多样化教育形式运用较少。
        (四)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有限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三方面的支持,小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较多,教师其次,部分家长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面对学生出现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时不具备及时纠正、正确纠正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学校相关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较少,心理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且部分学校对与家长合作的意识不强,未能及时对学生家长进行简单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一些家长未能及时参与校内培训,种种因素都导致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程度较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设计上,可结合行业内专业建议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例如,在心理辅导形式上,学校可采取心理信箱、电子邮箱及咨询电话等形式,在对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中,多借助学生喜爱的动漫动画、图片、音乐等元素,或利用课余时间以游戏教学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边玩边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选取适合小学生需求的教材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取上,学校可参考基础教材、课外读本、家长读本及网络资源四类。在对学生使用的基础教材、课外读本选择上,应从内容及形式两方面抓起,内容参考学生学习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及兴趣培养问题等。在图书形式上应注重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图文并茂,趣味故事等形式提升学生对读本的阅读兴趣。在家长读本及网络资源选择上注重心理疏导方法的简洁性、可行性及实用性,确保相关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方法适应该年龄段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学生对不良情绪、不良思维的识别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学校应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稳固基础。
(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因工作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家长意识及行为上的缺失或不当,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不足,在生活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游戏、网络世界中,在复杂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易发生消极变化,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对父母缺乏尊重等,种种现象与家长和教师的未及时引导有一定关联。为改善此类不良现状,学校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为学生构建适宜、健康的成长环境。
        结束语
        综上述,国内教育改革促使素质教育成了我国中小学一大重点教学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思想层面的良性转变有重要意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纵观我国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便可发现,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区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活动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与家长层面的交流有限等问题,制约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牛鹏程.??新课程(上).?2020(09)
[2]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策略研究[J].魏墨园.??当代家庭教育.?2020(27)
[3]初探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张九龄.??成功(教育).?2020(20)
[4]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因素[J].时春兰.??网友世界.?2020(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