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尔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创新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陈渺
[导读]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文化区域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
        陈渺
        黑龙江大学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文化区域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列,各有诸多文化系统,这些文化区域和各自的诸多文化系统就是我国若干民族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并形成了独自的文化个性、文化内涵,它们是民族文化区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创新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音乐特征;创新
        引言
        本土民歌资源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由当地居民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与当地社会、民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本土民歌资源也对学校的音乐教学作用重大。因为本土民歌资源本身就具备传承性,将音乐与教育融合,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并保护本地民歌,也有助于当地文化研究,达斡尔族人口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等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存状态造就了达斡尔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然而循着漫长岁月的痕迹回溯,达斡尔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有着根源上的联系;达斡尔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出现了诸多精神理念上的契合点与文化共性;在民族节俗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表现出历史演变中的交融分化。
        1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
        1955年,美国新进化论学派的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发表《文化变迁论:多线进化方法论》,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关注到文化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与文化不可分离。随着文化生态学领域研究不断深入,社会环境也被纳入文化生态体系。20世纪90年代,学者冯天瑜将文化生态概括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此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影响逐渐扩大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以及经济体制形式等环境因素综合联系、彼此作用,共同组成了统一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为无形的、活态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知识、技能和精神的传承离不开人作为传承的载体,因此也必然依存于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并且与生长其中的诸多文化事项相互交织、协调发展。仅仅对单一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无法真正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维护。如同植物生长需要土壤、光照和湿度,文化表现形式也有其赖以生存的“小生态”,需要构建适宜其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造就了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孕育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存续的文化遗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个体与族群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从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衍生出来。一个地区的文化结构,大致分为五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族群延续和区域文化传播;第二,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行业规范与乡规民约;第四,与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习俗;第五,民众的精神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民间信仰、行业信仰,等等。这五个层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了区域文化的基本构成。其中,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区域文化生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起最核心作用的因素。地区的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都产生于这种生产生活的需要。可以说,生产生活方式就好比大树的根基,为繁茂的树叶与果实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没有了它,枝叶花果必然走向凋零。可见,生产生活方式是影响文化生态的核心因素,也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存续的基础。
        2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
        在达斡尔族的文化中,对待资源的节制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传统观念,衍生出民族文化中的自然保护意识。以达斡尔族神话为例,达斡尔族神话中很多包含自然保护理念的故事。比如关于龙胆草的传说,传说中龙胆草是一个为了救人而牺牲自己的善良、勇敢的达斡尔族小伙子用生命换来,因为小伙子的名字叫龙胆而得名。在这个故事中挖去植物后填土的做法是对草原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一般达斡尔族老人挖完龙胆草都会把土填回去,这是根植于民族生存状态之中的资源节制理念在神话故事中的体现。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也具有浓郁的原生态自然气息。这是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
        3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创新
        3.1创造文化传承保护新动力
        达斡尔族民歌面临的传承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所依存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不复存在.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创造其传承发展所需的土壤和养分,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人口的回流.达斡尔族文化遗产展现着独特的文化特质,丰富着区域的文化内核,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呈现,赋予达斡尔族村落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若能利用达斡尔族聚居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与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发展休闲旅游等相关文化产业,加速地区经济增长,让民众在家门口也能致富,外出打工的民众便可能回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及各大电商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达斡尔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非遗项目及产品推介、展示、销售的渠道,让更多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开始积极尝试与直播平台、电商网站合作,通过直播卖货、举办“线上非遗购物节”等方式,展示地方文化,助力非遗传承,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人的活动来展示、传承.文化产业、文旅结合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反过来也能为非遗的传承展示提供平台支持,极大地提高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若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达斡尔族文化资源,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无疑能够扩大达斡尔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达斡尔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当民众能够通过自身掌握的传统知识、技能,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收获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传承的热情无疑会被激发,也就自然能从文化保护的“看客”转变为文化传承的主动“参与者”.
        3.2增强本土民歌资源教学科研能力
        在传承本土民歌资源中要注意的关键要素,归根结底就是要落实到以人为本,其中教师作为文化内涵的重要传递主体,所以也就有责任承担本土民歌资源的传递、重构及创造。音乐教师作为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执行者,将本土资源融入课堂中,音乐教师作用重大。首先音乐教师需要自身拥有对本土民歌特色的了解兴趣和教学热情,并且坚持敬业精神为学生传递本土民歌文化。再者教师需要自己会唱部分民歌,或充分了解当地民歌资源相关内容,熟悉本土民歌资源的文化背景。最后还要形成拥有个人特色的本土民歌融入教学的规律和技巧,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并加深本土民歌资源的理解认知。
        结语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族还形成了一些与本民族生产生存状态密切相关、颇具民族特色的现代节日,达斡尔族民歌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我们要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和发展民族艺术的高度,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来认识和对待民歌合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眷梅,吴少红.达斡尔族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J].理论观察,2017(5).
        [2]王丙珍.北方“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认同浅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多文忠.达斡尔族岁时节日民俗[J].理论观察,2018(10).
        [4]毅松.达斡尔族当代节日及其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理论观察,2017(3).


达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音乐形态研究”(18YS254)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