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唐娟
[导读]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唐娟  
        山东省沂源县第二中学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品质,学会在美术创作中静下心,陶醉在艺术世界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加入作品,让美术创作课堂充满人文素养的气息。基于此,本文章对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人文素养;提升
引言
        在高中教育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通过众多美术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和内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素养的概述
        人文科学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具备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更好地领悟人生的价值,教师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使其形成热爱生命、生活、自然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弃恶扬善的社会作用。人文素养直接反映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价值观念等个性品质,艺术可以最直接表达出人对自然、社会的态度,以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产生审美体验、情感交融,引发心灵共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协调人的内心世界。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学不受重视
        受以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体制的影响,现阶段部分高中的教师和学生未清晰地认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术教学不受重视,未能获得有效的发展。个别美术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以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美术教学中缺失人文素养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基础教学上,没有深层次地研究美术的内涵,在许多美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对绘画技巧进行教学,忽略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一幅出色的美术作品可以抒发情感,寄托思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人文素养教学和创新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便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特绘画特点的效果。
        (三)教师不合理教学方式的影响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有所不同,其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都需要结合作者的想象、创作和实践等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精神和技能的结合。但是在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追赶既定的教学进度,直接向学生灌输生硬、晦涩的美术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导致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来越少,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提升。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开阔学生的美学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
        美术鉴赏作品是对视觉形象的表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与欣赏美,帮助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开阔美学视野,发展形象思维。

教师在美术作品的点、线、面等的教学中,引入一系列的写实作品、自然风景作品、抽象作品等,加强对绘画中复杂线条、明快色彩以及各种美术元素之间关联性的教学,使学生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获得视野、心灵和精神状态方面的满足。同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教师通过讲解各种美术作品,开展美术鉴赏,引导学生抵御各种功利观念、物质欲望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和对审美的追求,建构起学生健全完整、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营造人文素养教学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要求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由创作,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而不是单纯地模仿他人的作品。美术中的人文素养是学生把感情融入创作,利用所学技巧完成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美术鉴赏教学的情境导入、互动交流
        一般而言,美术鉴赏教学情境、互动交流模式、教学环节等的组织设计,可以采用问题、图像等导入方式,引入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此创设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的美术作品。在美术鉴赏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实例讲解,选择经典的美术作品,围绕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外在形态、内在含义及情感表达,进行多层次的艺术探讨,分析不同美术文化的独特性、共通性,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念。最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与其深入讨论、探究交流,使学生在不断的美术鉴赏、观察实践后归纳和总结审美观点,从而完成对学生审美情操、精神境界的培养。
        (四)探究美术作品的创作渊源
        每一幅美术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具有一定的创作渊源。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探析作品的创作渊源,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渊源、情感渊源、地域渊源等。如,画家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到这些作品的感染,可以获得绘画创作的灵感。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洛神赋》,画家顾恺之深受感染,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并创作了著名的画作《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和赞誉。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引进民间美术作品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进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艺术与生活具有较为明显的联系,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节奏较快,部分学生对于生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灵活的教学形式,并通过信息技术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美术元素,让学生在对美术产生兴趣的同时感受到美术的实际价值。如,在《人间生活》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纪录片或影视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新的认知。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民间手工作品、年画、皮影等展示给学生,这些都能够体现生活中蕴藏的民间美术元素。教师在为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时,可以通过PPT为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细节,让学生在感受画家精湛画功的同时,感受宋朝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美术鉴赏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玲.浅析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作家天地,2019(19):169+174.
[2]焦仁.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J].新课程(下),2019(09):208.
[3]刘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4):63-64.
[4]魏梅霞.美术鉴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审美意识[J].高考,2019(30):185.
[5]胡雪梅.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