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256300
摘要:新课改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非常注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不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包括在内。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课改下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优化
引言
高中时期,学生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了解和学习的知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养。加强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可以充分地发挥地理课程的教学价值,实现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作为教师,便要正确认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新课改下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并在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与必备品质。核心素养所映射的是当代学生所需的多元才能,也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具备很高的理论以及实践价值。另外,由于核心素养囊括了民族文化与国家精神,所以还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地理核心素养属于地理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把核心素养渗透到地理学科当中,可以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终身进步规律。要想把学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就要重视核心素养教育,挖掘各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二、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地理教师教学观念较落后,对核心素养缺乏全面认识
作为教学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内容展开的主导,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自主意识和个人观点,但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仍然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新型教学观念,对核心素养有全面的认识。然而,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地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地理学科中的价值,对其为学生带来的影响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如此一来,核心素养作用的发挥就因此受到了阻碍。
(二)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或者学哪门学科,兴趣都是基础。若是学生对这门学科都没有兴趣,那么自然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有关这门学科的知识,即使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再高,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笔者曾调查过一些高中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地理是高考需要考试的科目,占学生高考成绩的一部分,但是一些高中学校的学生依旧没有正确看待地理学科,不喜欢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地理成绩。学生在学习中是主体,老师是辅导学生学习的人,若是学生一直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那么老师提高学生地理水平和成绩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三、新课改下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注意趣味化,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
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首先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这个年纪的学生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从这一方面入手进行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趣因素的发掘,并且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主要课程知识与之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在教学的初期阶段应该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地理导言吸引学生。让他们首先对地理课程产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感受,之后教师再进行课程导入,这一点还是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进行一些问题导入,学生首先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他们才能够深入地去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板块运动与地球地貌》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询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多高?最深的海沟有多深?它叫什么名字?这样的知识无疑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有很大可能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内容,此时老师给他们进行一些讲解,他们就会感觉到板块运动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充满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就更加专注。
(二)整合教学内容,从“深”处引发思考
理想的高中地理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习惯。教师应当在地理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需要了解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思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当碎片化的知识经过学生的自主建构,就形成了从“点”到“面”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思维。在学习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时,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通过认识地形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走向、名称、分布;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来看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图形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并学会分析其他区域,举一反三;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运用地理的能力;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本节学习感受祖国的壮丽多姿,因地制宜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围绕这样的核心目标,教师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不断的渗透地理思想,帮助学生走向深度思维。
(三)在学习重难点地理知识时,应用微课教学
微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不应该是随意和盲目的,它应该是解决地理课堂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我们知道,地理课程的每个章节都有其重点环节,而且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或者难点问题。这些地方才是微课教学发力的重点。例如,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关于概念的教学,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对记背地理概念特别苦恼,容易记错、背错、理解错。为此,教师可以特别针对地理概念去制作微课进行教学,如在学到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这方面知识的时候,笔者利用微课结合某地实景地图制作了一份课件,并在课件中穿插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中心、中心地等方面的概念。借助微课视频中的实景地图,以及对各种概念的详细诠释,学生即可比较清晰地认知各类概念所代表的含义。
(四)丰富作业和评价形式,强化地理实践力素养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计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教师能够直观感受到学生的能力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查找当地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就商业区或城区的发展变化进行简要论述并阐明原因。在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权,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组织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整合评价,综合考量的制度,形成较为灵活且开放的评价机制协调并完善地理核心素养的能力评价体系。让评估成为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成为一个重点。而这不仅需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注重学生差异性并保证充分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随红.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渗透[J].新智慧,2019(36):57.
[2]李志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新课程(下),2019(12):207.
[3]高继敏.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101.
[4]李红克.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84):124-125.
[5]蒋陆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地理核心素养[J].文理导航(上旬),2019(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