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立
山东省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 聊城 25240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已成为普遍趋势。教师要学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我创新,让学生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课堂中有更多收获。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引言
在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地理作为初中教育起步阶段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发挥其重要价值。现阶段,课程整合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希望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但是部分地理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加倾向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讲解,习惯了独自传授地理知识的方式,往往先是利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完成练习题,忽略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未能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这样一来,教师只能保证自己将地理知识完整地讲出来,却不能保证学生真地认识到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无所知,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我国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是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甚至厌恶学习地理学科。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授内容是根据书本的具体内容讲解,没能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一味的用文字解释地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死板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恶地理这一学科。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究
(一)运用微课技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涌现了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其中,微课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其教学时长短、重难点突出、易于观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之中。它创新和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并使学生课前观看,提前熟悉相关知识。
以“世界的气候”一课为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并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建立空间概念,同时增强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录制微视频,促使学生课前观看,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全球共有几种气候类型,热带有哪几种,寒带有哪几种,温带又有几种呢?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和其所处的纬度位置是否有关?然后引导其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搜集网络资源、与同学开展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高效性,同时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高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方案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二)对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呈现
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不少内容涉及图画和对图像的分析解读,这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来源,也是学生剖析、解读具体问题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提前收集、整理各种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延伸素材,如整理各类有代表性的图片、表格和视频短片等内容,并做有针对性的教学素材的筛选。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教师能够将更具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快速形成对新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整体学习印象,促使学生更快地吸收、掌握知识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一单元中的“交通运输”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我国整体的交通运输情况,教师可以将全国各地的交通图展示给学生,如浙江的“四小时公路交通圈”、江苏的“1.5小时高铁交通圈”等,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穿插一些音乐,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我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发展情况,必然会对我国的交通发展情况产生一种自豪之情。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动态化,让课本中那些单一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直观。通过观看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对教学内容形成整体的学习印象,认识到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快速吸收掌握课本中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教学融合很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更高,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教学时期,教师单调教学方法的落实以及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学难点经常被忽略,这就造成了没有帮助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现象,对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起到了消极作用,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节约了课堂时间。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发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利用其将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从而完成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时,因本节课内容抽象,内容时间尺度大,学生无法感受一系列现象。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幽灵岛”和“深沪海底古森林遗迹”两幅图品,引导学生探究海洋与陆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接着,由上述局部地区的变化,纵观全球海陆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讨论思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一直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着呢?借助这两幅图片为学生介绍地壳变动与海平面升降的原因,从而引入了新课。然后,我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做了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地球轮廓图,演示了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块的动画,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了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师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应用,让这些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师要通过这些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克化.基于信息化2.0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家长,2020(20):114-115.
[2]曾其银.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4):240.
[3]周永林.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1):254.
[4]陈玉燕.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课程改革[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
[5]年婷.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思考[J].教育革新,2018(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