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李占林
[导读] 家国情怀作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李占林
        山东省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  莘县  252400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态度上有更加明确的体现,从而使初中历史的育人价值得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点就是爱国,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讲,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
        在我们的教育中,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学生的认知必须同情感、价值观相结合,我们的教师要通过历史课中的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形象及情感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分析历史情感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加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初中历史课堂融合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自信
        借助初中历史教学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论、文化与制度自信。通过对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各种文化有着一定的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之间的交融,这样才能端正其态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优势。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才能提升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情感,才能树立学生的家园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目标。
        (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化发展的历史古国,从有记载的封建时代算起,也有220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诞生了数以万计的大贤哲人,例如孔子“仁者爱仁”的宽厚仁慈;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清廉坚贞;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报国之志;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舍己为国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学会挖掘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展示给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家国自豪感的历史观,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主要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桎梏,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为学生播放音频、视频等,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史,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增加自身的家国情怀。以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内容为例,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胜利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然后分小组学习,探讨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些历史背景和后续影响等,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讲述人物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历史并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毫无色彩,则是经时间沉淀后更具有智慧性和故事性。常言道:“以史为鉴”,历史故事能为人带来直观性启发,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大部分初中生都十分喜欢聆听故事,普遍认为故事趣味性更强,教师在借助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时就可运用故事,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首先,领袖人物故事。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讲述领袖人物故事让学生从侧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感悟革命征途,全面激发学生潜在的爱国热情。领袖人物的引入,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通过人物故事的呈现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在一些事件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渗透家国情怀时,人物形象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热爱祖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报效祖国。可以说,领袖人物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巧妙引入领袖人物的故事,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探究历史,提升综合素养。
        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讲述经典故事“朱德的扁担”,故事内容为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被湘赣两省敌军严密包围与封锁,导致当地军民生活陷入困境。红四军司令部看到眼前近况,立即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有效解决粮食储备和军民吃饭问题。朱德在此过程中经常跟随着部队下山挑粮,但战士们担心朱德身体无法承受,每次在下山挑粮之前就藏起朱德的扁担,但没想朱德却自己动手连夜制作扁担,甚至在自己制作的扁担上刻上显眼的“朱德记”,防止战士再藏起自己的扁担。第二天挑粮队伍出发,朱德依旧走在战士们中间,此时战士们发现朱德身上背了一根全新的扁担,从此之后朱德的扁担故事也因此传开。在上述故事中能充分感悟领袖特有的魅力,尤其朱德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情怀更值得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还能从故事中感悟到红军在革命道路上的艰辛,从而形成刻苦学习以及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奋斗的爱国情感。
        (三)恢复学生课堂“主人翁”的角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教学方式,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喜好以及在主观上的需求均未得到重视,课堂教学由教师作为主导,将自己对于知识的见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忆、复制接收到的内容即可,久而久之,这种缺少互动、气氛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不仅如此,学生的思考受到制约,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因如此,关于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只是机械浏览,对于历史事件、人物记忆不深刻,更无从谈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意识到课堂学习主体应该是学生,将自己与学生置于平等位置,在课堂中减少灌输、不断的引导,带领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秦王扫六合》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以此为基点,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就应该对什么样的方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是什么时候?”“秦国为什么可以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呢?”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的给予帮助,使其能够独立完成从思考到分析,再到解答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学生主观上学习效果,使其对历史知识充满求知欲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在挖掘家国情怀背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从而丰富教学活动,发挥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桂林.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20(13):18.
[2]魏玲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科普童话,2019(45):47.
[3]刘清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76-77.
[4]俞丰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策略[J].教师,2018(36):86.
[5]冯萍.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67):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