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南木镇龙富中心小学 广西桂平市 537200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渗透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有了更多地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有着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功底,同时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说,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教师数学教学全程中的。为此,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以及学生学习阶段的特点,选择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研究与探讨
引言: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培养,也要对于学生的学科情感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给予关注。这些培养的目标,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长均能够产生明显的助益。为此,需要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过程,将数学教学分为预习教学、学习教学以及复习教学三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引导策略,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提升。
一、通过预习阶段的数学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数学预习的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立性,因此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阶段。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对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在初步理解知识点之后,可以尝试着去解决最为基础的例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认识以及题目解答,都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因此是学习初期阶段重要的独立思考实践[1]。
为了使得学生的预习过程更为顺利,学习思考的方式符合数学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制作微课,对于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启发式讲解,促使学生能够对概念的内容产生更多地认识。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殊性,在微课的制作中,可以适当的选择相应的卡通图案穿插其中,达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生活化教学的方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深度思考。如,在几何相关概念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选择生活化教学引导的方式,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几何图案出现的场景,并且根据具体的场景描述几何图案的特点。例如,在《多边形的认识》一课内容中,课本中采取的引导方式就是应用生活事物作为引导,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2]。
另外,为了使得预习的结果更为明显,学生还要在完成预习之后,对预习的状况进行总结,作为预习作业向教师进行提交。例如,可以应用简单题目考察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预习的总结,能够正确解答出题目,则说明在预习中学生能够对概念、公式等内容达成初步的理解,如果不能够正确的解答出相关的内容,就表明相关的概念、公式等仍旧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于教师进行再度的引导,促进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二、在学习阶段采取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式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而非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数学学习。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较少,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引导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述课程内容,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参与主动性被教学的方式剥夺,学习中缺乏独立地思考。为此,教师需要思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方式更为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内容的思考当中去。
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合作学习小组。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小组的构建上可以突破传统的四人小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关系较为亲近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对彼此的了解较为深刻,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程度加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集中出现理解困难的阶段,或者是进行例题初步思考的阶段,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参与。如,在理解困难的阶段中,学生对于某一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对存在问题的概念进行探讨。在题目的解答中,学生可以交流彼此之间不同的题目解答方式,从各个角度进行题目内容的思考,达成对于题目的深度理解。独立思考并非一定是建立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他人的认识思考结果进行适当的汇总,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起到明显的帮助[3]。
三、应用个性化复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相对较为有限,学生需要对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有所认识,通过这种方式,达成对于知识内容的明确区分,就能够正确的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并且达成应用概念、公式解答问题的目的。
为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复习。应用个性化的复习方案,能够促使学生的表达出个人的理解方式,达成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于本学期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需要对从前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回忆,结合本学前新学习的内容,构建出同类知识思维导图。这就表示,学生需要在复习中构建出多个思维导图。首先,需要根据本学期的课本目录,作出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其次,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提取,构建出同类知识思维导图。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关内容学习中,不仅要列出体积的公式,也要列出有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公式,组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关的全面知识思维导图。为了体现出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在总结概念以及公式的过程中,仅应用名称标注的方式即可。完成思维导图的整体性整理之后,再对于思维导图中内容进行填充。要求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情况,补充相关的概念以及数学公式。
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就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状况,属于独立思考。同时,在复习中对于细节内容进行填充与补全,可以达成查漏补缺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再度的独立思考,制定适合于自己的深度复习计划。对于特别不熟悉的概念公式,可以应用线上课程进行再度的学习,了解完成的公式推导过程,达成独立学习与独立理解,这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积极的帮助[4]。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此,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包括预习阶段、知识集中讲解与学习阶段、复习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应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是有所区别的。为此,教师要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方式,应用适当的教学辅助方式,如微课的模式;改变教学模式,如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情感体验以及认知风格。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认知观念,让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佰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 学周刊, 2020(25).
[2]张旭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 000(004):P.161-161.
[3]姚为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07):P.1-1.
[4]时宁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 考试周刊, 2018, 000(001):94-94.
【作者简介】李益丽,1980年10月20日 ,女,汉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