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梁洁
[导读] 在我国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数形结合思想得以推广和应用
        梁洁  
        微山县第三实验小学  277600
        摘要:在我国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数形结合思想得以推广和应用,主要的目的是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将代数知识通过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简化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点难度,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活力,有新的方向。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
引言
        无论是数还是形,都是数学学科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运用的两大基本元素,也是最为关键的两项重要研究对象。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数形之间的联系是异常紧密的,所以提出了数形结合的教育思想,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开展,又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一、数形结合概念的基本分析
        数形结合这一概念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广泛体现,简而言之,数形结合主要就是利用代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转化。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利用图形来体现出代数知识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图形的敏感程度往往要远远强于数字,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几何图形演示的方式势必会发挥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用图形的方式来推导数学计算公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以及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数学知识点的趣味性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换,通过数字和图形的转化,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事物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由此产生,对于数形知识点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数与形,形与数之间的微妙变化,能够将数形的特征直观地呈现出来,以此来提升数形知识点的趣味性。比如,利用坐标系对空间感进行呈现,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使数形知识点变得更有趣。
        (二)有助于降低教师的课堂教学难度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对复杂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借助图形与数据之间的转变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避免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而影响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就可以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减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以形助数完成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图形的认知、整数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图形的计算等等内容。因为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是借助于数与形之间的对应以及相互转化来开展教学,所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按照以形助数的思路来进行课堂上理论知识部分的讲解,从而使抽象化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化的表现,进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有这样一道“鸡兔同笼”问题:“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总共有八个脑袋,二十六只脚。请问,兔子和鸡分别有多少只?”这里,假设法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探究后,教师总结出规律“用10除以2.5便是兔子的只数,教师尝试讲解“”,许多学生对此无法理解。接着,教师尝试讲解“给鸡添脚”的方法,可是学生仍然不能理解10除以示“添脚”2.5的意思。

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给鸡添脚2.5的”的过程,通过直观的图形,学生理解了“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这里,多媒体演示形象地展示了鸡与兔之间的转换过程,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图形化,有助于学生明晰题意,深化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小学数学教材中内容的难度有较为清晰的划分。很多计算、几何、代数知识是基础启蒙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化与吸收。学生只有清晰地将数学概念及数学定义纳入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对复杂数学问题的解答。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1厘米”的概念,安排了如下活动:(1)要求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2)要求学生从身边、身上找出长度约1厘米的物体;(3)要求学生结合观察体验,用手势比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将“1厘米”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图形、物体的辅助下理解厘米的概念。
        (三)通过图形助力教学,转变数学的抽象表现形式
        小学数学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这与小学生的具象性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图形的具象性概念,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性表述转化成为具象且直观的图形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吸收,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思考如何用图形对其进行直观的表现,使得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更加准确,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的发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优势,真正将图形的教育功能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例如,在计算长方体礼物所需要的包装纸面积这类型应用题题目时,学生仅仅通过绘制长方体的图像来进行解答是不够的。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值与图形建立,帮助学生通过数值来确定长方体的整体状况,然后再根据结合其实际的情况进行题目的解答。所以通过以数解形思路开展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解题过程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为后续阶段数学学科的高效率学习奠定基础。
        (四)数形结合,强化课堂训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两者之间通过“数”与“形”的结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此外,数形结合思想并不仅被运用于小学数学学习中,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学习也离不开数形结合思想,而且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设计礼盒包装问题“礼盒如何包装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彩纸”,这其中便涉及长方体重叠面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和灵活的空间思维便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整个数学学习都离不开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师可通过各种问题,不断强化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应用数形结合的理念进行数学教学,更加方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使得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得到了具象化的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培培.基于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A4):51-52.
[2]周月萍.试论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J].读写算,2019(36):89.
[3]曲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读写算,2019(36):136.
[4]李春梅.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A2):59-60.
[5]杜宗杰.“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