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毕美云
[导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毕美云
        山西省代县上馆学区东关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式,不只是满足现在学业的要求,并且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有以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不是只抓一点一滴就能养成的,而是要从多方面抓起。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
导言:
        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各种知识的细节进行系统地掌握,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学懂、怎样去学和怎样学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规律。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规范和优秀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习惯培养好。
1 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数学是非常理性的学科,良好的逻辑思维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非常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大有裨益。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对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对学习其他课程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并且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非常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育。在小学数学的现实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布置预习大纲的方式来实行,然后再慢慢转移到布置需要预习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预习数学知识,对于课本中不懂的知识要在下面划线,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于即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所认识。某些教材上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练习的应用题目,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间里认真完成。例如在讲解数据表的知识时,就能够让学生预先调查好同班同学的身高、视力等有效信息。
3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以思为贵”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充分表现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首先要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时,通过主题图的信息,学生提出:一个风筝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列出算式3.5+3.5+3.5,3.5 x 3第一个算式是己学过的知识,第二个算式是小组乘整数,我们还没有学,你们能自己想办法算出来吗?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怎么算呢?”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五六分钟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多项交流,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在讨论交流中,通过同学们相互补充纠正,使学生逐渐明白,小数乘整数,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由于这种算法不是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由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许多人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才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 培育学生手动操作的习惯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思维这个层面,想要让他们获得抽象思维,就得有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动脑动手的优秀习惯的养成,让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操作来得到新的数学感悟。比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的内容时,角度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能够使用自己操作的活动角,一边实践,一边观察,一边探究,进而得出准确的结果。教师多展开这样的实践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动脑、敢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5 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很多时候学生们解题错误都是因为审题出现了问题。如果学生们对题目理解有误,在运算时就会运用错误的法则,这样必然会导致解题的错误。审题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学生们只有学会审题,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因此必须在让学生牢牢的掌握审题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读懂题目的要求后,再进行解答,否则盲目解答,只会事倍功半。老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审题,教给他们审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
        想要让学生认真的完成作业,不仅要提高学生理解意的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好的书写才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虽然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不像文科在解题时一样都是文字,但是仍然需要认真的书写。教师还要教学生养成边解题边验算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解题方式,一道题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面对不同题型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6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并随时加以纠正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总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如书写不认真,计算马虎,不主动完成作业等等,这些习惯都对学生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让学生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以,教师在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过程中,注意方法,细心指导,而且更多的时候要做到严肃认真,不给学生讲特殊。
7 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在独立思考之后交流心得感受,分享学习成果。同时,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预习、认真审题、手动操作、书写规范、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蓝蒜卿.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从何开始[J].读与写,2018,(11)159.
        [2]雷秀天.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和方法[J].甘肃教育,2018,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