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毛灵强
[导读]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实际教学之中,
        毛灵强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新城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实际教学之中,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反思,使学与思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学生看待问题之时会越来越全面与立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更为灵活地解决问题,能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及发展进行铺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培养
导言:
        数学是一门讲究计算和应用的学科,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从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缺失的现状展开分析,重点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有效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传道授业”教育方式重视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思想强调求同统一,轻视求异创新。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习惯于一刀切,搞大一统,如统一目标要求、统一(标准)答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老实、听话、顺从的学生是好学生,而那些爱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敢于发表议论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意见的学生,则被认为是不守纪律、不懂规矩、捣蛋的“坏”学生。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与能力均遭到了扼杀,从而形成思维的惰性。这种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不求甚解的局面。在教育评价标准上,只看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局限在考试卷面分数),而不看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和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灌输,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学生是为了得到好结果、好分数而学习,而不是为了真正地掌握知识、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促进能力发展而学习,因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形成不求甚解、好高骛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而不注重扎实打基础,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学生即使“知其然”,也不一定“知其所以然”。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向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因此,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角色,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带着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这样的目的来设计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提问,逐步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反思。
2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在得知自己出现计算的情况时,大多数缺乏反思的意识,不是直接把答案涂掉、再重新计算,就是等教师指出他的错误之后再进行更正。尤其是在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的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便立马涂掉错误答案,改成正确的结果,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主动反思错误的原因,或者同到计算过程中仔细检查是否存在纸漏。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策略分析
3.1 改变教学模式
        通过对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调查能够发现,大多数老师总是习惯性的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读,将教学时间与重点都放到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并不注重对学生其他数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为此,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做的便是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挖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索、逻辑思维及反思等习惯,当然反思习惯的培养并不是笼统的进行,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反思(错题、难题、日常解题过程等)。只有这样,不断细化培养之后,学生的反思能力及习惯才能逐渐得以有效培养,将学生逐渐培养成为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性人才。
3.2 在自我纠错中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过分粗心和对算理知识缺乏准确的理解而经常犯的计算错误,可谓屡见不鲜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忘记加减乘除的计算顺序;在进行应用题练习时把题目意思理解错误;或者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忘记小数点等这些错误看似繁杂,实则非常简单而且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有效地避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这种计算意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常犯的这些基础性错误搜集起来,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纠错本”,针对这些错误资源让他们展开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讲解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题目及计算步骤归纳起来,并且让学生在纠错本上对这些错误题目进行检验和反思,看看自己犯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计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42+5×12-4时,往往会先算加法,再算乘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纠错的方式,对这个算式重新计算,并且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算法。
3.3 以数学笔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反思的习惯,才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为此,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笔记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具体而言,课堂中讲解到好的反思思路之时,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到笔记本中;同学解题时运用的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记录到笔记本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及避免出错的思路记录于笔记本中……相信通过长期以往的引导之后,学生会养成记录日记的习惯,并且数学反思习惯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3.5 在突破重点的过程中,诱导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突破重点的过程。数学学习要像进行科学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总结出结论;也可提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知识的顿悟与内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进而积极思维,致使豁然开朗,如此递进,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4 结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反思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进行反思,坚持培养和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和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有序,更加理性,增强他们的评判能力,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林振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9(06):75-76.
        [2]何秀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02):53.
        [3]王运卿.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反思的习惯.学周干,20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