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周纪贤
[导读] 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备受关注的高考改革
        周纪贤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摘要: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备受关注的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影响最为直接:走班制授课、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等都对高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带来了颠覆式的影响。学生在拥有选择权的同时压力也迅速增大,学校、老师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一化学 学困生 情感交流

        高一教学现状:省考试院在每年1月和6月各组织一次学选考,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技术都要参加学考,不少学校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应对选考,通常会让学生把非选考科目的学考在高一第二学期考掉。
        近几年浙江的考生化学要拿高分比较困难,所以选化学的同学逐年减少,这样导致要拿高分更加困难。我们学校选考化学的人数较少,所以大部分同学在高一第二学期参加化学学考,也就是高一必须上完《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的部分知识。
        高一还没有选课走班,学考、选考有些要求又不同,每位学生都要参加期末考试,尽管教研室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指导意见,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哪些知识点?如何落实这些知识点?是否进行拓展?如何平衡学考、选考、期末考?对于新高考下的高一化学教学,尤其是这学期开始的新教材,我的感受是老师很尴尬:既希望选化学的同学多一些,又希望选化学的差生少一些;学生则很痛苦:高一化学一直在赶进度,想选化学又怕以后拿不到理想的分数。我对高一的化学教学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多关注学困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目前无论是社会人士、教育行政主管、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都会有意或无意的关注学优生,关注每年考上Ⅰ类、考上Ⅱ类的人数,很少关注学困生。我市大概8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高,每年考上Ⅰ类的人数不足考生数的20%,加上Ⅱ类的人数也只有考生数的一半左右,也就是普通生和学困生占了大部分,甚至有些学生达不到毕业要求。如果说关注学优生能够给我们带来成就感,那么关心学困生则体现我们人性的关怀。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学困生也不是一天内“倒下”的。我相信每一个“倒下”的学生都曾努力过、斗争过,在不断的努力、失败、困惑中“倒下”了,于是开始逃避现实,出现了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写纸条的学生,有的学生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学困生的心理往往比学优生更脆弱、更敏感一些,所以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加强和他们的情感交流。有一次我提早几分钟进教室,一个上课经常要睡觉的学生正在吃饼干,他看见我进去就马上把饼干递过来问我要不要,我一般都是婉拒的,但那天我拿了一块,结果发现这个同学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说明有时我们无意的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不一定要刻意的找他们谈话勉励他们,有时适当分一些任务给他们、上课时让他们来板演,都会给他们积极的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比较关心他们,上课的时候也会更投入一些,另外单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给他们,效果也很不错。
二、不要一个人表演,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互动起来
        有人把教室比作一个舞台,把老师比作演员,我想说的是教室是一个舞台,但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是所有学生的舞台,老师上课不能一个人表演,要给机会让学生表演、要让学生互动起来。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自己讲得很多,学生讲得很少,几乎是“满堂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颠倒了教学的主体,把课堂变成了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培养了学生的惰性。每当上课有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去思考,认为老师反正会讲的,遇到主观题需要文字描述的时候都会把它空出来,等到练习分析的时候把参考答案抄上去。我认为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讲出来,遇到困难了,老师再进行点拨,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苯结构和性质时:我们直接讲苯的
三、课堂要注重落实,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一个老师能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公开课、优质课来上就好了。公开课备课时我们往往会考虑知识内容完整、各个教学环节、细节、展现形式还有时间把握等方面力争做到完美。公开课时,上课老师潜意识里会倾向于顾及听课老师的感受,或多或少有些表演的成分在里面。
        我认为平时备课确实应该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但课堂内容没有必要向公开课那样紧凑。对于学困生,如果一堂课内容太多,不利于他们理解吸收,如果我们能够适当放慢进度,少讲几个知识点,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知识点的落实就会好很多。对于有些知识点,我们没必要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加深,如学习原电池的时候,不需要把活泼性相同的两根电极能否构成原电池?Mg-Al和NaOH、Al-Cu和浓HNO3构成原电池和普通的原电池放在同一堂课来学习。对于学优生来说他们可以理解:原电池的实质是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一定是负极材料参加反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和正极可能只是作为反应的场所)。对于学困生来讲:一会儿说Zn-Zn和稀H2SO4不能构成原电池(两根电极活泼性相同)一会儿又说活泼性相同的两根电极也能构成原电池;一会儿是活泼金属作负极(Zn-Cu和稀H2SO4),一会儿又变成了不活泼金属也可以作负极(Mg-Al和NaOH、Al-Cu和浓HNO3),他们听课专注程度和做出反应的速度都不如学优生,本来听听似乎有点懂了,这样一来又迷糊了。我认为把一些知识点或特例有意识的放在新课后提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无论是学考还是选考都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考察学生的能力。我们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也要加强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我发觉不少学困生喜欢看实验,但他们关注的不是实验现象、操作细节,而是关注有没有将液体滴到试管外,万一不小心滴到外面了,他们就很兴奋。我们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试剂滴加的顺序、实验现象(尤其是一些反常的现象)、以及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平时训练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如原电池产物中有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氢氧化物出现,则电解质很有可能是碱性(至少不会是强酸性);如某题目给出C=O、C-H、H-H、C-O、H-O的键能叫我们书写CO2和H2转化为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这里似乎没有给出反应物、产物的状态,实际上隐含了键能是断裂1mol气态化学时消耗的能量,所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状态均为气态。
    (2)思维能力。1.迁移类比能力。高一元素化合物部分内容很多,我们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帮助记忆,如:学习SO2性质时,我们可以和CO2进行类比,作为酸性氧化物时性质是非常相似的,但他们也有不同之处:SO2和CO2中S和C尽管都是+4价,但S是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是最高价态;SO2还有漂白性。通过比较相同、不同之处后,记忆效果会更好。 2.分析能力。不管老师多么努力,不可能把所有题目讲遍,培养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很重要,平时要不断地训练,如酸作电解质时,甲烷燃料电池负极电极方程式书写的时候:利用C原子守恒得出甲烷对应产物为二氧化碳,从化合价的角度可知失8个电子CH4—8e -       —CO2 ,我们让学生分析从CH4到CO2增加的氧元素来自哪种微粒?学生提出可能来自O2、OH—、H2O,进一步从化合价(负极只能升高)、电解质的角度分析,排除O2、OH—,得出氧元素来自于H2O,再用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用同样方法可以分析出碱作电解质时能够提供O元素的是OH—。平时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遇到新情境时他们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3.归纳总结能力。不少学困生在平时学习时不注重学习方法,为做题而做题,不归纳总结,往往事倍功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思考、多归纳,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燃料电池教学时,在学了氢氧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之后,让学生自己归纳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在进行对比之后会提出:燃料都在负极发生反应,O2在正极发生反应;酸作电解质时负极都产生H+,正极都消耗H+;碱作电解质时,负极都消耗OH—,正极都产生OH—;O2作为正极反应物时,酸作电解质都发生O2+4e- +4H+=2H2O,碱作电解质都发生O2+4e-+2H2O=4OH—等等,接下来让他们根据自己总结的经验书写甲醇燃料电池的方程式就会轻松很多。
        (3)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每次测验下来,学困生的主观题批改特别容易,大部分是空白,偶尔有人作答了,也是词不达意,这和他们平时习惯有很大关系,学困生只要碰到方案设计、文字描述题,潜意识就认为自己不会,便空在那里,久而久之越来越懒,最后真的什么都不会了,所以我们平时要逼着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写出来,想到什么写什么。我们要多鼓励、多引导,让他们逐步做到步骤完整、解题规范、文字精炼。
五、精编习题及时巩固学过知识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完美”和“精致”的同步训练和大量的试题集。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这样导致两个比较可怕的结果:(1)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2)教师本人编制试题的技能缺失,不利于教师成长。研究发现:学生们的学业负担过重往往与教师本人能否编制试题有关。会编制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他的学生课业负担不会太重,反之,教师自己很少或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过重。要减轻学生负担,需要教师对教辅材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把教辅材料中的练习“校本化”、“生本化”。
        我发现不少学生上课时对单一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但一碰到知识综合应用就手足无措了,实际上他们没有及时巩固,知识网络没有构建起来,所以我们要应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让他们及时巩固,反复巩固,这样才有较好的记忆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在高一化学教学是再恰当不过,我们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