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静
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送流口小学,河北省廊坊市065000
摘要:相对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科目,如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一直是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的难点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数学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1数学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游戏是指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的游戏方式,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增强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所以数学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不断促进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得到全面改进。通过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传统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为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和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与教。数学游戏还具备一般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轻松高效。在运用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学游戏应用的质量。
2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1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大家之间的互动,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同时,游戏还可以训练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2游戏教学可以营造乐学善思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游戏,通过游戏布置任务,将真正的知识隐藏其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去发现、去寻觅。游戏教学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对事物的新奇感,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进入游戏之中,最终在有趣的游戏中发现真理,发现知识。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将枯燥的课堂兴趣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乐学善思,其乐融融,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3数学游戏教学的应用
3.1合理选择数学游戏
3.1.1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根据游戏形式可以分为操作类数学游戏、竞猜类数学游戏、竞赛类数学游戏等;根据游戏内容可以分为运算类游戏、数字类游戏、图形类游戏等。每一种游戏类型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操作类数学游戏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索能力,而竞猜类数学游戏更侧重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验证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明确理解每一种游戏类型特点,还要明确所要实施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数学游戏。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这一节中,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等,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操作类数学游戏,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教学积木,利用积木作为教学用具来设计游戏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不同几何体的特征。
3.1.2依据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数学游戏
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游戏类型,学生始终是游戏的主要参与者,是游戏实施的主体。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高且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选择数学游戏类型之前必须考虑学生认知特点。首先,游戏名称必须要兼顾实用性和儿童性,要用小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同时还要体现游戏特色,例如可以起名“谁是计算小能手”或者“看谁算得快”等。
其次,游戏内容要尽量简单,避免复杂化,过多的游戏环节或繁难的游戏规则都会使学生感到压力,也就失去了对游戏的兴趣。
3.2合理应用数学游戏
3.2.1运用数学游戏引入新知
据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情感能够激活大脑,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而记忆信号与大脑觉醒状态成正比。所以在一节课开始,教师最重要任务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回到课堂教学中,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导入大多以教师提出问题,复习旧知为主,未免有些乏味,无法完全将学生从课间的自由状态中脱离出来。所以,在导入新知时运用数学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简单的猜测中感受不确定现象,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就可以在导入新知时运用“摸球游戏”,根据学生人数分配成数学小组,每个小组都分有一个纸盒,并在每个纸盒内放入6个黑球,1个红球。随后教师设定游戏规则,让每小组学生都进行十次摸球实验,分别记录每次摸到球的颜色,十次摸球结束后,小组整理实验结果,向全班同学说明小组经过十次摸球实验,分别摸到了几次黑球、几次红球。通过比较摸到黑球与红球次数,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在摸球实验中的概率问题,简单游戏规则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游戏内容,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新知的讲授打下基础。
3.2.2运用数学游戏讲授新课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对原有知识进行调整并对新知识进行编码,从而达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过程。而运用数学游戏教学,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进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教师由讲授者变为辅导者。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节中,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元、角、分并进行简单换算。基于学生以往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讲,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商品市场”游戏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申请一间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在教室里准备各种各样标注价格的小商品,然后分给每一位学生相同钱数,随后教师给出具体的购买目标,比如让学生购买总价值1元3角的小商品,最后让学生拿着手中的人民币自由选购商品。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会对这种游戏形式产生极大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充分调动已储备的知识,进一步对人民币的币值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进行思考,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还锻炼了学生计算能力。
3.2.3运用数学游戏巩固新知
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是一个吸收,内化的过程,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讲授新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从而深化课堂学习内容。但是在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的影响下,完成作业成为了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和复现的过程,而利用数学游戏巩固新知则打破了人们对作业的刻板印象,打消了学生对于作业的倦怠感。例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教师可以采用数学游戏形式代替传统练习题。以全班学生为单位,随机出一道带有余数的计算题让学生们快速计算出答案,然后根据相应的余数抱在一起,余数为3则3人抱在一起,而那些没有计算出答案,或者没有与小伙伴抱成一组的同学则面临淘汰。这个“抱团游戏”将练习的内容蕴含于游戏中,不仅使学生从厌倦情绪中解放出来,还能动员全体同学主动参与到练习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还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
总之,通过分析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总结数学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通过数学游戏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皮定钊.让课堂活起来:探究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63):66.
[2]甄军.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6(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