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生活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曹静
[导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
        曹静
        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在完善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不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小学语文;
        语文教师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更要关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教育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所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大课堂。语文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两者不可分割。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生活当成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从而关注生活,获得各种各样的人生经验,品味不同的人生。
一、“生活教育理论”简述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即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的发展寄于生活之过程之中,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这实际上便是生活教育的三大运行模块:教育之目的、教育之运营和教育之结果。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即指导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所包含。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教育处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轨迹。这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另外一种表述,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如出一辙。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注重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二、生活中的语文教学
        (一)串联生活与教材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如《莫高窟》这篇课文,就是我国的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我采用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了许多课前收集的敦煌莫高窟的图片,学生通过一组组图片了解敦煌,身临其境地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二)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厂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实践”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进而学会学习,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
        如在教学低年级《夕阳真美》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夕阳的美丽,并组织孩子们放学后一起去看夕阳,让大家观察傍晚的太阳、云朵、霞光的特点和变化,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拿出彩笔来画一幅傍晚图,或者和老师一起拍照。”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家后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词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傍晚时分,太阳给云朵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说:“原来夕阳这么美,我以后要叫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看夕阳。”有的说:“我看见被夕阳的霞光染红的云朵像一匹奔跑的红马”……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的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把夕阳的美朗读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表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的你不自觉地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独自一人在外地,需要向陌生人合理地表达你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如你参加演出,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卜深刻的印象;如你在工作中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问,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外的一些语言沟通,谈天说地,聊一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要是让学生去说,老师合理地引导即可;经常让学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让活动使学生的经历更丰富,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增强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
当我们听到歌曲中那些感人的歌词时,当我们读到报刊上几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时,当我们看到影视中几句经典台词时,当我们绘声绘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谁能否认自己就在学语文,就在用语文?你是否体会到没有语文的生活是不可继续的昵?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在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在装扮生活。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生活即教育
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同时,却依然“照本宣科”。书本知识的最终归属是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但是对课本文章的机械式解读和脱离生活情境的单调讲学却完全破坏了语文学科开设的环境,违背了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生活应用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学科中渗透的“人文素养”、“语言运用”等实践性知能充分发挥,如应用型文体写作格式、课文情感因素的培养与迁移等。同时将这种实践性知能的培养延续至初中、高中乃至学生今后的每个发展阶段,以语言知识的拓展、语文能力的提升、语言素养的培养等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全人式发展”。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大教育观的一种体现。陶行知强调要把孩子从学校的笼子里释放出来,将整个社会都当作孩子接受教育的阵地。社会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单位都应该包含教育的知能,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学校办学应注意开放和包容,注重自由与实践。这是全新的学校观,教育观。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学生需要经过社会的洗礼,并在社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那么社会的经验积累和正确认识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课程教学也一样,如果学生仅仅限于课堂去了解学科的常识,就禁锢了学生拓展知能的范围和广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很强,小学语文学习是知识积累和素养奠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逐渐的社会化培养语言素养,从社会中吸取书本中没有包括的知识,并在社会实践,社会交流中学会与别人的沟通。现代语文课堂缺乏学生社会经验的体验,缺乏学生走进社会的过程。大部分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便是学校的课堂,书本的文字。知识的建构渠道窄、视野不够广阔。尝试将学生带到社会中去探求学科的本真是现代课堂的教学选项与运行渠道之一。
(三)教学做合一
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才能达到厚积薄发之效果,但是育“纸上谈兵”的过程和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不可能使学生深入的学习到知识的内在精华。字词拼写,古诗赏析,现代文、文言文阅读与朗诵等应该做到课堂内外的相通,尤其是通过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积极运用到生活当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前辈留下来的教育思想之瑰宝,对于当今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课堂内外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包括小学语文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在面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应该积极探索路径,变革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和以史为鉴。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宝库。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教育融入生活,利用生活进行教育,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实现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语文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想情感,一种生活,我们时刻都要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革创新,让课堂走进社会生活,利用人类先进科技文化发展成果不断丰富完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语文教学具有“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必须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完全融合起来,彻底改变封闭式的教育,发展开放式的,面向生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金兴.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王欣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徐晓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指导[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李晶.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张英云. 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德育,2010,12: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