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琨
(湖南省祁阳县第四中学 湖南 祁阳 426100)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明确指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了充分贯彻并落实党十八大和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提升我国教育教学水平,教育部门针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几点意见。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除了要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这样才能够使其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德树人;渗透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伴随学生度过整个高中学习生涯。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良好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来实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德育教育。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高中语文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修身”、“齐家”、“治国”三方面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中所含的内容,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以“德性”作为美德精神的根本。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用高尚的品德思想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大量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中华民族良好人文精神以及历史的传承,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对优秀文化思想的记录。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有效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水平。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语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其所蕴含的德育精神对学生良好且全面的发展起着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文章的一开始笔者已经说过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蕴含爱国主义、人文素养以及传统美德等文学作品,而这写作品也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与感悟文章内容,那么则能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提升与培养,除了能够学习到相关语文知识之外,还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三观。且通过文章内容的反复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与自身相协调的解题方式[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融入语文教材,发现立德树人资源
学校与教室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教材则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如果教师想要很好的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那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在高中语文课程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精神与品质,包含了作者的热爱与真诚、激情与理想等等。民族精神教育为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爱国文章,以此来培养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例如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曾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他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那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忠贞不二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感悟以及理解,以此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能够热爱和平。
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存在一些爱国文章之外,还有很多体现责任感的文章。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高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爱国情怀,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义务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例如《沁园春·长沙》中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进行对比,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使其能够树立伟大领袖毛泽东那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使其能够充分做好爱国之人。
(二)融入写作素材,发现立德树人资源
众所周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是日常学习中常常会做到的一件事情,很多时候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写作文章中看出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思想意识。每一位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意识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所表达出来的可能是积极向上的,而有的学生却可能是消极的,甚至这些消极的情绪还会感染他人。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被改变,但教师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改变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应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写作是情感的抒发以及心灵的反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透过写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或者是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方面的改变,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以及帮助,从而才能够帮助学生“迷途知返”[2]。
(三)开展主题教育,拟写感受
如果教师想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主题教育班会的开展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校园文化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会。新时代教学背景下,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再只局限于班主任,而是各学科教师都能够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开展的。这样才是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社会各界认识都明白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民教师已不再是“重成绩,轻德育”的教学工作者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到到社区公共区域清理绿化带内白色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不规范停车、随地丢垃圾)以及看望慰问孤寡空巢老人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充分发挥“说与做”精神,从而才能够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
(四)教师以身作则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而无教之苦。”这句话充分的体现出了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与榜样作用,必须要严于律己。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会随着教师的教学态度而变化,如果高中语文教师重视自身所教学学科,那么一定会带动学生热爱语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进行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素质,且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道德理念,这样才能够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更好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综合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语文教材中的思想价值,从而才能够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随元.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幸福生活指南, 2019, (3):44-44.
[2]贾秀荣.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数码设计(下), 2019, (9):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