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梅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评价体系,写作内容 课堂氛围
习作,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关系着小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着小学生交流能力的形成。这种能力在小学生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学生无话可说,找不到具体的定位,胡编乱造的现状,提升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效率是必须的,也是目前最需要做的。这也就要求小学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快乐写作。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写作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泉,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是因为其对生活中的事物觉得习以为常,根本没有用心观察、用心体验过,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没有灵感和素材。所以提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闪光点。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人或者很细微的事物,大家一起记录,一起对比,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进一步引导该如何表达、如何诉说及如何运用。
3.鼓励学生日常积累
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学生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在写作过程中信手拈来。小学生在刚开 始进行写作时,往往词汇的积累不够丰富,也就无法表达出自己原本的意思。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才能突破学生认知的局限,才能有所创新。这也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平时就对学生有积累这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好句就将其抄录下来,反复研读,反复体会,并学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由量变达到质变,形成写作的能力。
4.进行练笔训练
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提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效率还要进行必要的练笔训练。由浅入深,不断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是进行仿写。选取一篇优质的范文,根据范文所写内容选择相近事物进行仿写,充分发挥范文作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然后进行续写。在文章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根据原有脉络,进行拓展训练,续写文章结尾。第三是进行扩写。将诗歌、散文等简洁文体扩展成一篇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的作文。这样既有故事提示,又没用硬性要求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又不会使学生无话可写。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二、突出重点策略与方法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低年级(第一学段)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如根据故事开头说写童话、听音响编写童话、童话续编、命题编写童话),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
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高年级(第三阶段)是儿童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的阶段,其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习作转向有明确交际目的实用型习作(包括纪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如暑期生活交流、学写生活随记、学写读后感、学写导游词等),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每次习作指导都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重心,制定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两项习作能力的强化和训练,这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读写结合策略与方法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每教到精美范文,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
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
1.多元仿写
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仿写可以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到理性,从课内到课外,从经典到随笔,不受拘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心驰之则神亦往。学生写作就像是一个学走路的孩子,让学生仿作就是扶学生走路,在扶着走的时候,老师要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前进,慢慢地孩子就会自己走路了!
⑴句式的仿写
⑵片断的仿写
⑶篇章的仿写
3、构建学生作文评价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作文教学,要求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所以,作文评价的标准应结合学生实际,追求人性化的评价。
(1)随改随批,给学生惊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写作成长的脚印,我们的评价标准应从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肯定学生,以及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优秀作文,我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在朗读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老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写出被朗诵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他的学生则心向往之.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也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等有了全面认识。
(2)当面点评,平等对话。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原理”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认识”。这种理念同样适合于作文评价。每一次作文批改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在写作上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所以我把与学生的当面讲评当作是一次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先讲作文中的可取之处,给学生以成就感,然后一一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和风细雨以润心田,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3)自改互改,互相提高。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有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自改互批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
(4)让评语精彩起来,大放光彩。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教师要站在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性和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喜欢作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商榷式评语,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容易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追究式评语,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肯定式评语,促进创新思维;对话式评语,提高自改能力;情感式评语,培养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4】【6】【8】【9】戚廷贵.美学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
【5】张会恩、范湘其.写作文选.[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405
【7】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