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王宪锐
[导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也充斥在传播媒介
        王宪锐
        山东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  聊城  2524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也充斥在传播媒介上,一些非主流文化影响着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丧文化、嘻哈文化、佛系文化等。初中生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习俗等提不起兴趣,更难从中获得文化滋养。新课标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初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初中古诗词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切入点。这需要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挖掘并整合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及课外加强渗透,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融入
引言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非常有效的措施。初中的学习是学生所经历的强度最大的学习,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储备以及吸收能力都很优秀。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进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很快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且接受传统。而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中所传承下来的文明精华,给学生所学习和吸收,可以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学生学习了传统文化后,会受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处事方法、人生态度、做人道理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传统文化的渗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内涵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传几千年的证明,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写照。古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典诗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身。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掌握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隐藏在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郦道元的《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是对与《三峡》出处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三峡》出自于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其中三峡包括广溪峡、巫峡、西陵峡。《水经注》是对著作《水经》的内容的解释补充,记载了千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与河流相关的传说和神话,各地方的人文特色。然后是对文章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解读。诗句“不见曦月”的“曦”是太阳的意思。古时“曦”同“羲”,其中“羲氏”传说是尧帝的执掌天文的官吏,因此“曦”表示太阳、阳光的意思。“奔”是指飞奔的骏马。在古时,以马奔驰的时间计算路程的距离,就如同用喝一碗茶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再如书中引用的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诗引自汉代乐府诗集中的《巴东三峡》。读到这句,不免有学生疑问,为什么“泪沾裳”的“裳”的音是“chang”,而不是衣裳的“shang”。这里教师要做出解释。古人的衣着分为“上衣下裳”,“裳”是古人用来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的都一样,与现代服饰中的裤子、裙子都不同。这里通过“泪沾裳”表示过路三峡的人,听见两岸的猿叫所产生的悲哀之情,能够将下衣哭湿,以此来衬托猿的哀鸣。也从另一面烘托出行人外在离家、远离亲人,听到猿在凄惨哀叫,本是一声,但由于两岸高高耸起的山峡的作用,猿声回荡,在空荡荡的山间回荡,使行人游子心中的那份凄凉苦楚更加的明显、更加的苍凉。学生在了解与古人的衣着打扮相关的文化常识后,能够更好地掌握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再如“灞桥折柳”,古人借柳条的细长柔软表达对朋友的留恋不舍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会蕴含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现象都体现在诗词中。


二、丰富教学形式,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古人深远的智慧,也表现着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等,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宣扬,深度融合课程内容,并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的全面展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确保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深入探析古诗词中所覆盖的优秀民族思想,并组织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其综合素养,以适应当下教育要求。
        例如,在教学《过零丁洋》古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文天祥的介绍,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其次,需要着重为学生解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自主发言,如“我认为这句主要是用来歌颂作者的民族大义,也侧面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之后,教师会详细为学生解答“这句为千古名句,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慷慨赴死的精神”。期间,教师会布置一次“练习测试”,让学生划分词句结构,并注释一些字词。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组建“传统文化学习会”,并定期开展团体学习活动,如“经典诗词阅读分享会”,导入多类型的古诗词,让学生讨论分析,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或者,也可以开展类似“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活动样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使学生认同与弘扬传统文化。又如,在教学《出师表》中,教师可以下载一些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观看感受“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以及对蜀国的忠诚”。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概括,并指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深化民族意识,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订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望岳》时,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经过不断地朗读理解古诗内容,对诗人的生平以及文学常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以及古诗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将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然后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泰山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读,从而感受泰山庞大的气势;最后,深度剖析古诗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经过对诗句的深度剖析,感受作者写作艺术之高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赞赏。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通过反复地朗读古诗,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的赏析,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作者的心境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之中,要紧密地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具体状态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探索活动,初中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得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可以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初中生,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良性的配合,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更为仔细地学习,初中从而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实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跃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课外语文,2020(16):42+44.
[2]曾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9(10):75.
[3]李吉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0):92-93.
[4]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46-48.
[5]卜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J].情感读本,2018(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