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母秀菊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已经逐步形成了猜想、探索、验证、运用等众多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集合体
        母秀菊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    邮编628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已经逐步形成了猜想、探索、验证、运用等众多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集合体。但是老师们在更多的关注着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同时,很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段,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能力就尤为重要。
        一、创设深入浅出的阅读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首先,数学的阅读材料比较枯燥,不像语文阅读那样通俗易懂。 这样学生就要通过这些枯燥的图表数字回答相应的数学问题。而近些年的数学试卷中阅读量越来越大。其次,数学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三种语言形式并存。而往往在数学阅读中,需要三种语言相互转化,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次,数学阅读材料呈现出严谨性及精简性,对于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几乎达到了一个字不多也不能少的地步。第四,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没有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基础,是很难理解和读懂的,所以教师应该想一些教学手段来帮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课始,让学生尝试解决古代名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有部分学生在尝试解决后急切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还有部分学生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着急。此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例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只脚。鸡盒兔各有几只?”的解法,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寻求答案的需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根养基,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明确内容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1)培养解题前阅读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教学中,常发现有的习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让他将题目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我会做了。”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对题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诸如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般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动笔开始解答问题,而是自觉地静下心来阅读,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再下笔”,第一遍先通读题意;第二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第三遍要找出关键点,找出数量关系。学生逐渐养成了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正确率也大大提高。
        (2)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
        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

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时蜻蜒点水式的阅读,不能理解深刻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仔细思考问题,养成仔细阅读,“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师可以向学生重点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和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期刊、报纸,如《数学家的眼光》、《马小跳学数学》、《奇妙的数王国》、《帮你学数学》等,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久而久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使数学课外阅读这一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自主行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教给授之以渔的阅读方法,明确指导阅读。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以下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
        (1)抓本质。小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他们不能理清哪些信息是关键,实施有效的数学阅读。在这一方面教师要体现引导地位,分析关键,了解材料里究竟讲了什么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后读,而不是文本式的阅读。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比如,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5×30”,然后请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看数学书上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0乘25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 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拔,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2)读写结合。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遇到有阅读困难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适当动笔圈化,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分析理解,在教学中通过题意绘制集合图形,绘制线段帮助理解,都利于让学生在文字、图形之间构建关联,把握关键。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3)抓关键词。在数学教学中,许多表述是规范不能随意更改的,我们应让学生通晓在一个数学问题上表述的句式,通过提炼的关键词强化数学意义及其本质。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我们不妨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比如,教学“周角”时,预设会有部分学生易受“周角”表象的干扰,会误以为“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在教学认识“周角”后,让学生判断“周角就是一条射线”的说法是否正确。果然,学生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自我释疑。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周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个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的两条射线,而这两条射线位置恰好重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辩论和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学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线的区别,牢固掌握了概念。
        (4)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数学书中的语言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即把数学语转化为生活语言,“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讲述问题”。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取信息,领会问题的精髓。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根据数学学科阅读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的水平,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