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高受弘
[导读] 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入手
        高受弘
        成都体育学院     610000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入手,从竞技体育概念本身出发,分别从内部与外部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我国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才短缺
1前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1],这是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不但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目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育的发展方向,折射出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定位[2]。自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一直到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一共斩获 227 枚金牌。这些金牌多集中在一些技巧类、个体类、非接触类的小球项目上,比如跳水、举重、乒乓球、体操、射击、羽毛球等项目。然而,我国的基础体能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等大多数项目发展滞后( 个别项目除外) ,奥运争光计划的“月光效益”日渐突出。
2竞技体育内部因素
2.1选材方式不合理导致人才流失
        科学选材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才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培养,并且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科学的选材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材的先决的条件。体校招生中教练员选中的运动员不愿意从事体育训练,教练员未选中的运动员却愿意参加体育训练,为了保证生源数量而采取低标准招生,从而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投入较大、周期长、见效慢,导致基层体校领导对科学选材的重视程度较低;基层体校教练员以退役后的运动员和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为主,体育技能和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选材、训练手段等脱节,教练对选材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应对选材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2.2不科学的训练导致人才折损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构件,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规范、系统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必须通过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得以实现。“唯金牌论”导致运动成绩成为衡量教练水平的唯一标准,教练更重视运动成绩,在指导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造成运动员负荷过重、运动损伤、疲劳过度等现象,这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基本上受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曾在国际马拉松赛事中获得过亚军的郭萍,现在已经不能下地走路。经医生诊断得出结论:在发育早期破坏身体发育规律,过早从事大量专项训练,是郭萍现状的直接诱因。
2.3体制正常职能失效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政府管理型体制,其管理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下设竞技体育司负责对高层次运动员统筹管理,青少年体育司负责各级各类体校基层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另设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管理。输送渠道单一、成材率低,据资料显示,由地方队伍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的输送率不高,国家每年平均吸纳新运动员在 1922 名左右,仅占在训青少年运动员的 1.3%,即使能够进入国家队,但能成为金牌运动员的成才率只有 3.6‰,绝大多数运动员与金牌无缘。
3竞技体育外部因素
3.1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基本脱离了教育系统,忽视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出人、出成绩”“金牌至上”“唯成绩论”“重成绩、轻基础”成为各级培养单位的培养理念,成为竞技体育的核心观念,以及成为评价当地体育竞争实力、体育部门业绩的唯一指标。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重训练—实行每天进行长达5~6小时,甚至 7~8小时的“时间战”“消耗战”;轻文化—运动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也就造成“升学率低、淘汰率高”“早衰”现象,使三级训练网淘汰下来的运动员综合素质较低,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就业竞争中,除了曾经的高水平运动技能,没有其他生存发展的技能,生活没有保障。甚至出现冠军搓澡工、体操冠军街头卖艺被城管驱逐、卖奖牌治病的社会现象,进一步打击社会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信心,致使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招生困难,众多体校倒闭,人才缺少,后备力量不足。


3.2社会体育文化氛围不浓
        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和老龄化的增长,社会、家长、学生的发展取向远离竞技体育领域,即使是有一定体育兴趣的青少年也因为训练挤占学习时间、消耗精力和体力,以及较低成才率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大部分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很难带动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无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榜样力量的缺失容易造成原本有先天才能的孩子错失良机。家长的固有观念中认为运动项目只能强身健体、培养爱好,不足以和成功相提并论。且从事体育训练伴随着运动损伤的出现,这在家长眼里是对孩子的折磨或伤害,因此都不愿送子女到体校训练,造成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材的基数不足。
3.3资金投入及分配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人均收入相对比较低,并且国家每年用来投入到体育方面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资金投入看,仍坚持以全国之力发展体育和开展体育赛事,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没充分发挥社会的资源去开展体育运动,由于资金投入方式相对单一,造成了对政府投资而过度依赖,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后备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以及对后备人才的选择和培养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在资金的分配上,采用“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优势”的发展战略,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获胜概率大以及“获利”较多或“暴利”的运动项目,使得基层队伍、“获利”不高的运动项目被边缘化,导致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致使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潜优势项目发展极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后备人才培养将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严峻挑战,难以形成市场化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以及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4建议
        (1)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满足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资源开发体制。
        (2)加强源头建设,优化基层训练网络体系,保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渠道畅通,提高教练员的综合开发能力。
        (3)建立体育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后备人才开发体系。
        (4)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对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运动员出路问题不能只是一点而过,免除一些运动员退役的后顾之忧,以点带面全身心的投入训练中。切实解决后备人才的后顾之忧。
        (5)鼓励社会组织或企业乃至个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来弥补政府专项经费的不足和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单一,拓宽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材规模,为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供一定的保障。
        (6)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以人为本”培养观念的普及,更注重运动员的发展,关心运动员切身利益和需求,培养要回归人性。
5小结
        新时代背景下,应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完善举国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理清新的历史方位下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需求,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的社会宣传,使人们心中的陈旧观念有所更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应总结经验教训和做好整改工作,积极营造适合后备人才全面发展的环境,探索后备人才信息和资源配置最优化,加强各类人才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与协调发展,深化人才交流市场规范与机制改革,努力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的选拔、训练和管理体系,进而有效推动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绘出体育强国宏伟蓝图[EB/OL].[2017-10-25]https: / / www.chinanews.com / ty / 2017 / 10-25 / 8360019.shtml.
        [2]韩会君,黄晓春.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1-4.
        [3]袁守龙.从“举国体制”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7) : 12-15.
        作者简介:姓名:高受弘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7年7月 籍贯:山西晋中     学历: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体育产业项目市场开发及运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