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蒋李华
[导读] 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
        蒋李华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中西小学中村分校   537109
        摘 要: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激励策略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项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对自己产生自信心,让他们从心理方面能够自愿接受所学内容的难度,这显然比被迫接受知识的效果要明显很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应从正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激励策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小学生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注意力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并且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努力的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小,学习成绩差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教师可以使用相应的激励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正常水平。用评价引领学习并促进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
一、激励策略的含义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激励,能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出色地实现既定目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等情况,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激励。有效运用激励手段,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存动机,建设团结、和谐、进取的班集体,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通过观察,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
二、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激励是学生行为的动力保证,激励得当,学生就会主动想尽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潜力就得到了开发。学习动力是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利用学习目标,不断驱动学生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自身才能。一旦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将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跟随教师思维积极思考,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全面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友爱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
        老师应尊重学生个性,从心理、情感上接近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的课以及这位老师教授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给学生平易近人的亲切感。

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
         2.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基于对小学生年龄、性格、心理特点的考虑,数学知识原本就抽象枯燥,作为理科老师,应该用饱含感情、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讲理论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加工,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改观,感受到数学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正式上课前,数学老师可以利用课间活动时间与学生交流、游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做好准备。
         3.设计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好奇心
        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始,往往是学生最认真听讲的时候,老师应把握时机,通过“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各种有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导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学生会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无形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们上台随意画出三角形,然后测量度数。此过程中,老师始终背对黑板,不去看学生如何画、如何量,然后再让学生随便选两个角的度数报出来,老师不做任何测量,随即说出三角形中第三角的度数,学生核实无误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在恰如其分的时候,老师再做出解答,将学生带入本节数学课的学习中。又如,在“能被2、3、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老师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发起挑战,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数字,老师立刻就能知道这些数是否可以被2、3、5整除。老师的答案经学生检验全部正确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找准时机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必定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参考文献:
        [1]陈艳.试论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2018,(35).
        [2]陈志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激励”[J].新课程,2019,(3).
        [3]虞娟.激励唤醒和鼓舞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