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四川省剑阁县特殊教育学校 628300
由于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殊原因,智障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的智力发育要迟钝、缓慢、低下得多,身心发育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又不得不与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之中,相应地也就必须具备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表达需求、实現人际沟通的语言能力尤其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适当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由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的智能综合展示过度。在特殊教育中,有必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变更加得生动、活泼。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常用语言的意义建构,提高他们语言学习的效率,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场境,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运用语言,就能够快速、准确地建构起关于这些语言意义的认知图式,更深刻、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根据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在就简要地谈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深刻地阐释了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说明了教育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相对较差。如何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生活、融入生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出:“以适应生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在特殊教育中,中度和重度智障儿童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够尽可能地独立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根据这一目标,我不得不做一个有心人,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侧重点,就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是学生在生活中迫切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我广泛查阅资料、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独立编写了《快乐购物》的自编教材。这本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智障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分门别类地列出了诸如:什么是超市?到超市购物有哪些便捷之处?如何在超市购物?超市购物的结账方式······进超市购物的必备知识内容。由于这些教学内容贴近智障儿童别的生活,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选择教学场所生活化
教室,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因为中、重度智障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主要是依靠直观的感觉,那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也就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智障学生的生活知识构建需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以生活情景的提示。根据他们的这一学习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来布置教室,尽量让学生在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模拟环境中学习。要求学生把与父母亲和家人在一起的照片拿来贴在黑板上,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来,放到教室里进行展示,尽力把教室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家,让学生感觉到家的温暖,心中有一种在家里学习的感觉。通过这样不断地尝试、改进,智障学生的思维就能够慢慢地由直观感觉到比较简单的抽象思维发展了。
3、做到自己言行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温暖、融洽、开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加开阔,思维也会更加敏捷,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进而享受这种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哪里来呢?要靠老师来别出心裁地创设和精心营造。古语有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一点对智障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了。由于智障学生智力发育上的迟缓、缺陷,导致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理解困难,极不容易建立高级情感。但是,根据智障学生的表现来看,如果他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也就会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学习指导。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简单明白,尽量减少使用晦涩难懂,以及华丽的词汇;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一起交谈、做游戏,做他们之中的一分子,让他们把老师也看成是他们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甚至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反过来,老师也更要把那些智障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中多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彼此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经过调查,我了解到班上有很多学生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生日吹蜡烛、吃蛋糕的亲情氛围,享受过生日的快乐。我就精心为学生们举办了一次集体过生日的活动,让他们唱生日歌、吹蜡烛、切生日蛋糕、许下心中的美好愿望,让他们感受到生日的快乐。从那以后,每学期的集体过生日活动就成为了我们班学生心中最热切盼望的日子。每当看到学生们吃着蛋糕,脸上洋溢着幸福、灿烂笑容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心和学生贴得更近了。
4、设计教学实践生活化
教学实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智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差距特别大,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从而达到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努力探索,我发现只能通过实践的检验,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完成知识与生活的迁移。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例如,在创设一个买菜的情景时,就会让一个学生扮演菜农,另一个学生扮演前来买菜的顾客,尝试练习买菜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得出来的效果就是:学生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单纯的动作模仿,缺少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与社会生活实践差距较大,很难达到知识迁移、转化的最终目的。
为了能够达到真正的实践效果,我大胆采用走出课堂,融入生活的模式。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真实的农贸市场,走近菜农,让智障孩子们与卖菜的农民真正地展开交流,甚至是一毛、一分的讨价还价。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愿望;二是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去,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
5、选择教学手段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就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用到、接触到的内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进行语文识字教学时,就可以把识字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对所学知识就记得牢、用得上。
例如,我们在教学“开”、“关”两个动词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亲身体验“开灯”、“关灯”、“开门”、“关门”这些具体的动作。在教动词“走”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走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足球”、“排球”两个体育用品时,可以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球体外形各自的纹路、颜色,通过多媒体展示,知道“足球”,是用头顶、脚踢的运动,目标是攻入对方的球门(网窝);“排球”,是用双手击打的球类运动,必须把球击落或者拦网掉入对方的场地之内。然后让学生模仿相关的动作进行练习。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根本上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必须根据智障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努力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让他们喜欢语文。唯有如此,才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社会的平等公民,最终摆脱特殊教育“普教化”、“程式化”的陈旧模式,为智障儿童支撑起一片属于他们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