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
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摘要】 《汉字中的历史》是一门中学历史拓展性课程,以《汉字树》和字源网为依托,与学科内容有一定联系,且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易于实现课程的外向发展。选修这门课程,学生会了解汉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喜爱汉字,进而更加热爱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中学历史拓展性课程 汉字
《汉字中的历史》是笔者开设的一门中学历史拓展性课程,主要内容是学习甲骨文、金文等,学会一些古老文字的书写,从中了解汉字的历史,中国的历史。
一、开发缘由
本课程以《汉字树》和字源网为依托。
《汉字树》是一套以树状结构重建汉字部首表的书。该书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信手拈来,语言严谨又不失趣味性,阅读门坎不高,读者可根据该书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以部首及其他发散式理解方式,能让读者迅速了解不同汉字间的逻辑关系。
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男,美国人,是“字源网”网站的创办者,被称为“汉字叔叔”。他用了20年的时间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并放在网站上。
笔者自身喜爱甲骨文,借着开设拓展性课程的机会,把《汉字树》和字源网推荐给学生,希望学生把汉字知识和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研读汉字的习惯,感受高雅的历史趣味性。基于此,笔者开发了《汉字中的历史》这门拓展性课程。
二、课程简介
《汉字中的历史》以《汉字树》为读本,精心选取、组织其中的部分篇目,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课堂传授、自主阅读、小组展示和策划校园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汉字的充分感知,实现汉字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
1.具体内容
(1)学习《汉字树》,使用字源网。
(2)组织课堂内外展示活动,如用甲骨文和金文等字形制作书签、书写古诗,并设计组织活动在学校拓展课程晚会上展示等。
2.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3.教学时间:1个学年,每周2课时。
三、课程特点
1.教学资源丰富
《汉字中的历史》所使用的课程资源来自《汉字树》和字源网。
《汉字树》共八册,内容包含:《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身体里的汉字地图》、《植物里的汉字之美》、《汉字中的野兽之美》、《汉字中的建筑与器皿》、《五千年的刀光剑影》、《汉字中的神灵》 、《汉字中的万物》,可供选作教学的资源十分丰富。
字源网的内容博大精深。例如:输入"龙"字,有关此字的繁体、生字部分、有意部分、简化方法等项目,以及广东话、台湾话、英文读音和《说文解字》的解释逐一呈现。此外,依次是"说文解字来的篆体字"、"六书通来的篆体字"、"金文编来的字"和"甲骨文编来的字",总共91个字形,"龙"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2.学科味道浓郁
《汉字树》除了对本身的汉字发展演变的解释,还具有浓浓的历史味和文学味。例如
.png)
(旄 :牛尾旗 )的相关史料:
(1)有兽焉,其状如牛,有四节生毛, 名曰旄(牦)牛——《山海经》
(2)《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大禹的时期,许多旄牛身上的毛和漂亮的雉鸡羽毛从荆州用船运来当贡品。
(3)《史记》记载牧野之战: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3.可操作性很强
《汉字中的历史》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形式除了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外,也有小组合作,还可以由学生个人进行展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知识基础良好
学生从小学语文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简单的古代汉字,在初中历史课中也有汉字发展的知识,对此有兴趣的学生便会选择这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5.发展可以持续
中学所开设的拓展性课程,或专业性很强,选修学生数量很少;或实施难度较大,教师能力难以达到要求。我们学校充分支持教师的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只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可以长期开展下去,不断完善。《汉字中的历史》课在生源数量、教师能力及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可长期开设。
四、课程目标
1.现实目标
(1)学习教科书以外的汉字知识和历史知识,拓展视野。
(2)将课程理论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感知汉字之美,培养历史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2.理想目标
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因而热爱历史,热爱中华文明,并由此关注汉字、终身学习
历史。
五、教学材料
1.主要教学资料:《汉字树》,由教师选编,形成教案和课件。
2.选编资料:字源网中的资料、与汉字有关的资料等。
六、教学形式:教师讲授、学生小组学习、课堂内外展示等。
1.教师讲授(每周1课时)
在选修该课程之前,很多学生对《汉字树》并不十分了解,对学习方法也不明确。因此,第一节课需要教师主讲,对《汉字树》进行必要的介绍,然后再根据教师选编进行学习。这一学年,主要完成了对《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身体里的汉字地图》两本书的学习。
2.视频资料介绍(每月1课时)
视频资料生动形象,是学习的好帮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3.个人展示(每月1-2课时)
每个月,教师可布置1个微专题作业,如“介绍我喜欢的汉字”、“用甲骨文介绍姓氏”、“不一样的古诗书写”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外学习。学生准备就绪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该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高。如图:
.png)
4.合作展示(约10课时)
(1)课堂展示活动: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每组5-6人。小组确定以后,全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商讨、共同选题、适当分工、集体准备。学校提供计算机教室便于大家查找资料。形成成果后,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每组代表发言时间为约10分钟。
.png)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查找资料、交流讨论
(2)校内展示活动:第一个学期,在校科技艺术节进行了“甲骨文之谜”的竞猜活动:只要猜出,即可拿走学生自己制作的甲骨文书签。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反响热烈。
.png)
学生们在第一个学期的“甲骨文之谜”竞猜活动的基础上,在第二个学期的拓展课汇报展示活动中,升级打造了《汉字中的历史》,在现场掀起了阵阵高潮!
.png)
七、学习评价
本课程的学习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并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说明:评价总分为100分,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
A级:80~100分;B级:60~79分;C级:60分以下。
八、开设意义
1.达到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认识了不少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也学会了一些古汉字书写,了解了汉字之间的关系及汉字的演变,并从中学到了不少课本内外的历史知识,受益匪浅。
2.提升核心素养
该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三大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而且发展了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其他素养。
通过一个学年的课程开展,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很好地诠释了拓展课的价值所在: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同时也更坚定了笔者要继续开设这门拓展课程,并在原来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力争打造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有趣有料的好课程!
【参考书目】
1.韩震 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陈新民:《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