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桃
贵阳中科工程技工学校 550000
摘要:数据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就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数据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做好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优势来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以优化思政教育策略和提高思政教学成效,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政教学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实际出发,探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推动思政教学不断优化升级和改进。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对策
引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为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未来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的思想觉悟关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程度,职业院校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学情和专业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顺应数据信息时代新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以提高职业院校思政教学效果。
一、职业院校在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教学理念存在于教师的脑海中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很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且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加之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多关注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具体要素,很少关注人们的信仰、信念、价值、意识等精神要素。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双轨制教育之一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技能,理论教学被有意无意的降到其次,部分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即使有思政教育的意识,但实施能力不足,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挖掘和利用思政教学资源有困难,缺少与专业相关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融入方式不够自然,随意融入、非科学融入,为融入而融入,收不到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二)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差,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思政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政治、人文、专业等素养外,必须在教学中适应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新要求,了解和懂得分析信息数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数据信息进行教学设计。学会把课程内容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展示给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增加职业院校思政教学效果,这是大数据时代对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而我国多数职业院校的思政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他们对信息数据不敏感,对大数据的应用和新媒体技术不甚了解,没有较强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不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成为常态。缺乏适应新时代思政教学要求的专业人才是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瓶颈。
(三)教学方式单一,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
多数职业院校在思政教学中,仍然是唯教师、唯教材、唯课堂等,思政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解和教材,单一的上课方式不仅枯燥无味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收效甚微;思政内容笼统抽象,注重理论说教,缺乏对学生个性方面的关注;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是普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质量低的重要原因。
二、职业院校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助力思政教育
教师应该树立“三全育人、终身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只有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在观念的指导下,思政课教育才能体现实践性和时代性,最后才能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职校思政教师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二)提升思政教师的数据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提升思政教师的数据素养等已成为适应时代和各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学生经常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客户端抒发自己的日常情绪观点,思政教育者应该对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活动数据保持关注,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增强教育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学会熟练利用现代技术融合课程内容,利用数据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及内心动态,分析他们的思想行为,适时引导他们树立好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关于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课程思政”培训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观摩、师资培训、结对辅导、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等,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责任担当。习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指引,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思政教师要勇当“课程思政”的“急先锋”,应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同时还要善于挖掘 “思政元素”,探索适合不同课程的思政方法,并形成优秀案例,以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广大一线教师争当“思政教学”的“主力军”,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要结合专业优势和专业课程特色,勇于担起育人职责,将课程中思政要素的闪光点与专业知识中的技能点紧密结合,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形成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本领高超,素质超群的思政教师队伍,为职业院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奠定中坚力量。
(三)明确目标,推行与数据时代相匹配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利用电子书平台,将思政教材转化为电子书,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对学生使用思政教育电子书的频次、时长等数据,掌握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使用状况,帮助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引导职校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学会甄别和解决网络上遇到的思想问题。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例如在B站上传课程拓展的课件,引导班上的学生在课余观看,并发弹幕、评论,增加师生互动等。
(四)关注课程内容建设,体现时代特征
对思政课程建设,教师要深入剖析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把握其内涵、意义。例如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史,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等。对这些理论知识点,要从多个维度加以剖析和揭示,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坚定学生的政治信念,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切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适时对学生理想、信念进行教育,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运用思政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遇到问题,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活动,国家、社会以及学生个人都应对其予以重视。思政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理念、方法、过程和评价等因素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学方式是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好的教学方式是吸引学生听好这门课的试金石,教师只有采用恰当的方式才能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职业院校教师要探讨适合不同专业的思政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佑华,刘红,张文婷.新时代视野下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9(01):31-34.
[2]方瑜.多元文化视角下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探讨[J].今日财富,2018(24):166-167.
[3]刘春先.基于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分析[J].智库时代,2018(52):49-50.
[4]赵蕾.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7):65-66.
[5]黎仕明.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