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文章亮丽动人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潘英
[导读]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要使学生的文章亮丽动人绝非易事
        潘英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第二中学  653499
            
        【内容摘要】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要使学生的文章亮丽动人绝非易事,为此必须从观察、拟题、选准切入角度、注重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等方面狠下工夫。
        【关 键 词】  文章  学生  亮丽动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写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句话强调了文章应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有感而发,更要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他们的文章亮丽动人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二十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将外观察活动和内观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文的材料大多取材于生活,如果平时不做生活的有心人,不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不注意抓住它们的特征和关键,一旦写起文章来,就会觉得无米下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积累素材,深层次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揣摩、玩味人生的真滋味,有所感悟就立即把它记下来,才不致使材料遗失,写作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当然,光有丰富的材料还不行,还得有个写作运思的过程(即内观察)。“内观察”是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表象,在一定写作目的的引导下,在想象中按一定的行文规则自由流动的过程,是文字表达的内在依据。它能够激发作者的写作动机,增强作者的感情冲动。无论是文学形象的构思和表达,还是叙述故事情节,描摹人物性格、情感及观点等抽象的东西,抑或是修改文章均离不开大量的表现“内观察”活动。只有将内、外观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文章亮丽动人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指导学生拟好文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的文题就好比一双水灵灵的、会说话的眼睛,让人一看就怦然心动。特别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在中考和高考中日益升温的今天,指导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或相关话题拟一个清新亮丽的题目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拟好文题呢?笔者认为下面几招值得一试:
        1、巧用修辞。修辞用得好,能增强文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此外还有层递、对偶、对比、设问、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能给你的文题增色不少,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教师在具体指导时应因材施教,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修辞手法来为自己的拟题服务。
         2、借用符号。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主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运用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ⅹ高科技=致富”、不等式“成绩≠素质”等等。
        三、选好切入角度。
        一篇文章光有一个亮丽的题目还不行,还必须注重创新,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畅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令人耳目一新。那么,文章究竟如何求新呢?选好切入角度就是一个好办法。
        首先,在立意上要选好切入角度。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以挚友王参元家中失火一事为写作突破口,阐述了友人家中失火后自己为什么不去安慰挚友反而写信表示祝贺的原因。初看开头,读者可能会感觉到作者的态度有悖常理,不近人情。看完全文后方知作者的良苦用心,令人拍案称奇。

原来作者认为这场大火可使王参元尽显才华、美名显扬,于是作者以此为文章立意的切入口,这样的角度可谓新颖独到,见解深刻,别具机杼,发人深省。其次,选材上要选好切入角度。俗话说得好,“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作文时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多求全,要对所拥有的材料进行精心挑选,发现对表达中心无多大作用的材料哪怕再好也要坚决舍弃。再次,结构上要选好切入角度。如能设计一波三折的情节,自然能够引人入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
        好的文章好比一个个精彩的电影镜头,看过后即能让人过目不忘。这就要求写作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生字词的读写训练和扩句训练,充分运用修饰语,将人、事、物、景形象化、具体化。作文中应力避干巴巴的主谓式的句子,要努力扩充句子内涵,使其枝繁叶茂。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不妨让学生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读到的文字和所写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就可以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气势美,就能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从内容或形式,语言文字或表现手法上给学生一定的熏陶和启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就可以迅速提高,而且还强化了学生的语感,增强了学生感受和鉴赏语言美的能力。再次,揣摩比较文中的重点词语,仔细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序和句式的转换训练,都是训练学生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使文章亮丽动人的好办法。
        五、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单有好的材料、亮丽的文题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还不行,还必须有一个高超的驾驭能手将这些材料有机地连成一体,即“红线串珠”。好文章并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点、线、面、体的有机结合,这就涉及到写作技巧的问题。事实上,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写文章前必须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来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时要有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意念和当断则断,舍即为取的意识。精选好材料后就应该考虑贯穿全文的线索了,不论是以人物的某种情感为线索,还是以景物为线索,亦或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文章,都应做到脉络清晰、泾渭分明。大的框架定格后,不要忘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的穿插、画龙点睛之笔的妙用方面狠下功夫。在完成对人或事物的刻画后,通过议论、抒情,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或引名言警句,或抒哲理感受,都是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的好办法。其它诸如首尾呼应、巧设悬念、过渡照应、渲染烘托等写法对于增强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不妨一试。
        另外,要使文章亮丽动人,引用古诗词或名人名言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如果要展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可以引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体现一个人的无穷愁绪,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皆可。如果你想赞美人们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胸襟气度,请记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将永远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开动脑筋,联想感悟,加强拟题训练、选好切入角度,注重语感训练和语言积累,加强句子的仿写练习,遇到佳词美句时能主动积累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再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写实感,抒真情,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为情造文,弃“采滥勿真,远弃《风》《雅》”之风和“真宰弗存,翩其反矣”之虚情,要写出一篇亮丽动人的文章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2〕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山西,2004(1~3)
        〔3〕语文报·初中刊(合订本).《语文报·初中刊》编辑部,200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