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陈韶光
[导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陈韶光
        广东省德庆县教育局教研室      526600

        摘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促进      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因此数学教学从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也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诱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教学“4的认识”时,我是这样举例的:如:动物有四只脚;又如:1只熊猫有2只耳朵,2只熊猫有4只耳朵……等等。这样,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1、设立疑难,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当中,引起学生思考,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为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所吸引,从而诱发他们产生从中得到发现的心理状态,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促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总比50和5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深思,当得出5元、50角、500分相等,5米、50分米、500厘米相等……来表示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都争先恐后地说:5元和5.0元、5.00元相等。。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可见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一些概念、定理、法则的思考,从而获得新知,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创建多项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想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必须自己主动学习。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一年级“0的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在一个盘子中放3个苹果,先拿走1个,再拿走1个,又拿走1个,最后剩下空盘,“空盘里还有几个苹果?”“0”个。又设计投球比赛,投进一个得1分,结果:小明投进2个得2分,小华一个也没有投进,得0分,这样就比单纯地说“0就是没有”含义要丰富的多。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的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可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黄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摆了几朵花?接着根据算式再来说一说: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在让学生头脑中对新知初步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后,教师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表述为:(指上面加法算式)“这里3个2相加得6”;“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读作‘乘’”;“用乘法计算时,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板书:2×3),读作2乘3”;“2乘3,表示有3个2相加”。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还使学生对课堂学习新知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做到: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提问、主动应用,这是落实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不懈的培养,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在数学课堂中争当学习的小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