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骐言 邓鑫月 黄庆 贾倩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今年是我在“小学全科教师”这个专业学习的第四年了,但我对“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政策的了解还停留于在填志愿时咨询到的一些零散信息,在本门课程的学习后,我对自己所在的专业以及相关的政策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现在我就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进行一个阐述。
首先是全科教师政策的来源,在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在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首次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明确提出未来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是“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在政策出台后,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等省市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听到的以及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来看,很多人对于“全科教师”这一概念只是简单地进行望文生义的理解,对“全科教师”实施的初衷缺乏了解。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解读不够。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全科教师的内涵:
“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的理解重点在于对“全科”的理解,当前的相关表述中存在四种基本观点,分别是:1、认为全科等同于“全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全科小学教师就是能够胜任小学各阶段所有科目教学,以及科研、管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换言之,全科教师就是什么科目都拿得起,什么都能教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小学教师”。2、认为全科是指多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全科小学教师指精通小学两门及以上主要学科,并能基本胜任其他学科教学及管理与科研工作的教师。也就是说小学全科教师是具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中的两门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认为全科是“超学科”,这种观点意识到,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通过掌握所有学科(或多个学科)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特点来实现全科教学存在现实困难,因此主张把小学全科定格在教育,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关键”,主张通过广博的文化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综合的教育能力,以及学科共同要素的获得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全科教学。4、认为全科是“个性化”,这种观点强调全科教师的独特性在于能够实现个性化教育,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指的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能够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要,通过主题化课程开发和整合化课程实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教师”。
以上的四种观点,不难发现是从两种不同的层面提出的,前两种是从学科方面的全科层面出发,而后两种则是从教育全科这一角度去思考的。我更赞同的是“教育全科”这一理念内涵,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习,我们肯定无法做到能够精通小学的每一个科目,就用我们学校的培养模式来讲,我们分文理科主修,文科学习语文英语,理科就是数学和科学,然后兼修一门艺体课程,现在大三学校也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来让我们进行自主选择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我们的课程和其他专业相比已经丰富许多了,也符合第二种基于学科全科的观点,但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样样精通,更何况进行文理分科后,基本上算是文理“互不干涉”了,大家都主攻自己的学科。所以我认为要做到学科上的全科贯通是非常困难的,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来仔细的学习和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确立起“教育全科”的概念更加有意义,让全科师范生学习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是全科教师培养的关键点,创新是全科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全科教师一定要有课程整合意识以及扎实的教师技能和知识,运用学科共同要素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二、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
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招生、学制、培养主体与培养课程等方面。1、招生对象:小学全科教师招生对象主要有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两种。对于这两者到底孰优孰劣,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由于初中生可塑性强,有利于技能学习,小学全科教师更适宜于从中考考生中招收。但也有学者认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有更强的生源竞争力,也能更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小学教育在能力与学历上的需求。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小学全科教师的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更加科学,要培养真正的教育人才,要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教师的知识技能很重要,但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重要,高中毕业生有更加成熟的三观,对于教育的理论知识方面也有更大的学习潜力,也更具备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2、学制:招生对象的差异导致学制的差异,目前流行的有三种: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采取“三二”分段的“五年一贯制”专科培养;二是招收初中毕业生,采取“四二”分段的“六年一贯制”本科培养;三是招收高中毕业生,按照普通本科学制培养(主要是免费定向培养)。3、强调多主体协同培养,由于知识、能力、情感、实践经验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领域形成,因此现在强调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多主体协同培养,积极探索建构师范院校引领、区县政府主导、教研机构助推以及区县小学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我校现在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模式。4、培养课程的整合性与实践性:目前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主要采用整体性、模块化设计,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四个基本课程板块,要求根据小学全科特性,大胆整合、重构,充分凸显课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具体就表现在课程科目的多样性、及精简整合学科专业类课程以及强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凸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课程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中的作用,加大其课程比例。并且多渠道开展教育实践。
三、小学全科教师政策的实施效果
自全科教师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满意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开始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更多的可能性。小学全科教师这个专业也逐渐变得热门起来,我自己在这个专业的感受就是,学校的生源越来越丰富,不在只是农村或者家庭困难的学子会因为免学费来选择这个专业,还有更多成绩优秀且有着教育志向的人才加入这个专业。这是整个专业不断在发展在成熟的表现。但其实,全科教师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例如,部分全科师范生因为工作有保障,因此学习动力弱、缺乏创新和研究的精神,在学校就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度过,理论知识学不扎实,也不磨练教师基本技能;还有备受关注全科师范生毕业后的违约问题;入职后被分配到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科目任教、以及长期从教意愿等等。这些都是小学全科教师政策亟待解决和调整的问题。
四、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实施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相对于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会更加认可本专业。学校在招生面试中应该了解每个面试学生是否是自主选择本专业,要打破家长包办的现象。学校应优先录取自主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本专业没有兴趣,那他在未来从事工作后可能不会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二)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很容易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专业认知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解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小学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付出并不成正比。因此,国家应逐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坚定师范生的专业信念。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小学全科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能考察和监督被培养者各个方面的表现,对于选拔出优秀的小学全科教师意义重大。
(四)加强小学全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已经就职的小学老师应做好职后培训工作。学校应积极构建在职教师培养体系,多方整合资源,加强相应的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职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培训学习,在职教师可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更容易实现向全科型教师转型。
(五)加强“小学全科教师”的教育研究。1、首先要加强对于“全科”这一概念的研究概念不统一的研究容易剑走偏锋,在定义小学全科教师概念时,需要从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思考。2、其次要加强全科教师专业的课程整合研究,让教育教学知识更加融会贯通。3、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实践与理论同等重要。当前对于全科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逐渐被提倡。但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却有轻视理论之嫌,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如何在教学中使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活动概念化,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要从教学方式上进一步思考。
总之,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发展还没成熟,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还未培养到位,许多理论知识还停留在初步建构阶段。我国的小学全科教师政策要借鉴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全科与核心素养理念,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小学全科学生专业认可度》何承凤 刘悦 魏一鸣 赵家泱 张玉璇 贾秦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策略》刑喧子 邓李梅
3.《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策略探究》作者:张蕊
4.《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与研究趋势》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