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学生性格优势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焦蓓
[导读]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焦蓓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中学  256500  
        摘要: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更多关注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应对与解决,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还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性格优势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以下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学生性格优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学生性格优势;培养
引言
        班级是中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秩序和氛围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班级管理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心理受到负面影响,间接影响到班级的风气。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影响性格优势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塑造,性格优势同样是可塑的。首先,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质量等对学生性格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性格优势的培养,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性格优势的形成。同样,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一些干预研究发现,诸如感恩、善良、宽恕等性格优势可以通过干预而提高,这些性格优势的提高又可以预防包括自杀意念在内的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可以有意识引导与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这本身就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也就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入手,依据学生的性格优势特点设计教育方案与教育活动,推动教育落实,培养学生的性格优势。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学生性格优势的培养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领域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小学教育知识缺乏,是教师之间有效沟通和进一步要求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先决条件。陆春秋地方·四·交易”有这样的说法,“物之父”也是我国传统教师关系的写照,传统思维,教师绝对专制,学生必须听信,这就形成了学生之间自然的分离片,无法深入交流。但是,如今老师必须放弃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今天的学生多数是00,00以后的一个特点是强烈的自尊,00以后,尊重老师和老师的绝对权威并不一定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老师必须站在和学生一样的立场上,作为朋友亲自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沟通是相互理解的前提,也是良好关系的前提,师生之间成功沟通后,建立起长期和谐的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一种被遗忘的熟悉感,使学生确信他们愿意与教师交谈,愿意与教师讨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心理疾病和教育。此外,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可以使精神教育领域的教师和校长积极合作。在教师精神病学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与教师合作,愿意根据教师的指导方针调整自己的世界观和行为。这不仅是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是良好教育的构建。


        (二)关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多层面促进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从个人层面上看,提高与维护小学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自我调适,通过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促进并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高度责任感、待学生宽容、品德高尚、充满活力、专注、敏锐观察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应积极建设美丽校园,创造环境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同时也应提供宽松、支持性的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使小学教师能够在学校环境需求上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此外,学校在组织小学教师职业进修培训时,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通过具有明确目标、翔实内容、科学方式以及现代化手段的培训体系,帮助小学教师更加系统科学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策略。从社会层面上看,小学教师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具有矛盾性,即教师高度的社会期望与其真实的薪酬待遇具有显著的落差。为此,社会各界对小学教师的期待应当合理化,给予小学教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我国基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大数据,构建出了包括目标诊断、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和监测预警五要素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能够为教师心理健康承担起支持与保障的作用,及时监测教师心理问题出现,从而提供适当的干预与服务。
        (三)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注重“分享”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课最核心最活跃的两个要素。如果说学科课程的中介是“文本”,那心理课的中介就是“活动”。杜威曾言:“直接得来的知识最是和暖、最是亲切有味,如同人之认识朋友一样。反言之,耳食之知识,间接得来之知识终是寒冷的、冷漠的。”与学科课程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载体不同,心理课是以人的个性化的经验知识为主要载体的,这种直接经验知识常常是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激发而来。每个人的直接经验都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是体验性的,也是个性化的。所以心理课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课程。在心理课上,通过精心设计良好的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运用一些心理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体验、感受,在体验中澄清认知、发生领悟、转变观念、改善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活动充分体悟到的学习是一种内化式的学习,主动而持久。第一,心理课堂上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活动设计需要紧扣目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同质性的活动不宜太多。第二,不一定只能是看得见的游戏活动,活动形式或素材可以多样化,调动多感官学习。第三,内心体验如何看得见?——重视“分享”。学生在经历了活动体验后,一定要让他们分享,分享困惑、感受、情绪、见解、方法、经验等都可以。分享、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思维整理、认知澄清的过程。“分享”出来的语言就成了团队的语言,体现“在团体中收获、在团体中成长”的功能。教师应避免一言堂,给学生留出比较充分的分享、表达的时空。
结束语
加强现代学校精神病院是制定中小学身心健康指标的关键,从实施精神健康教育到提供精神保健服务,服务建设是提供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指导和精神保健服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之鹃.试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J].求知导刊,2020(40):10-11.
[2]毛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0(18):26-27.
[3]刘存超,庞兆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路径[J].中华少年,2020(13):230+232.
[4].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J].清风,20198):37-39.
[5]陈军玲.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