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樱
南宁市良庆区那马初级中学 530200
摘要: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影响到家庭自身,还涉及到社会稳定与国家的和谐。解决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德育问题需要从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方面共同努力。强化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优化农村社会风气。文章将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出发,研究有效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德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非常多的农民开始选择外出打工,希望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良好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师除去根据要求实施教学外,还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与心理状态,与农村地区教育情况相结合,优化德育工作理念。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后,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案,由此作为参考依据指导后续留守儿童德育工作,为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带来保证。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逆反心理严重
大部分留守儿童长时间无法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现象。祖辈通常容易溺爱孩子,想要利用这一方法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另外,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造成留守儿童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二)行为不规范
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进来,主要是因为在家中缺乏这种关系的培养。另外,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无法冷静的判断。在选择同龄人群体时不具备辨别意识,容易参与到不良群体当中。这就会让他们的三观观念产生偏差,产生严重的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三)价值观扭曲
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亲情教育,自身认知未能接受正确的引导,导致价值观产生扭曲现象。而大部分父母对留守儿童心有愧疚之感,想要运用金钱来弥补孩子,想要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达到满足孩子心灵需要的目的。这就容易让儿童产生不正确的金钱观念,造成浪费的现象,不能认识到父母挣钱的艰辛,学不会感恩。家长与教师联系不足,即使家长会也很少达到现场。所以,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与个性异常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学校搞好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深化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父母外出打工阶段,孩子正在上学期间,父母双方尽量留下一方在家中陪伴孩子成长,防止孩子缺失家庭亲情教育。另外,在外打工的一方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换联系方法,能够通过微信或者是QQ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且,父母还需要及时与教师展开沟通,一同探讨教育对策。家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具备学校与社会不能取代的作用,部分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导致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二)学校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学校应该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教师需要全面了解与调查留守儿童情况,掌握好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实际家庭情况、学习情况,采用多媒体软件来制定出有关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在电子档案当中录入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儿童情况,结合德育工作展开实际需要制定有关的联系卡片。教师还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回查,结合不同方面情况更新与补充有关资料,保障更全面系统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并且,教师还能够全面分析留守儿童的工作相关案例,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良好安排,综合德育教育进度实现对工作与活动的安排。并且,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要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到现场参加,或者采用远程网络平台的方法与留守儿童家长实施沟通,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让他们更积极配合教师的德育工作。并且,教师还能在当前的教学中有效加入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组织主题讲座,在学校内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辅导室,全方位顺利展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三)优化农村社会风气
农村属于一个小小的社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处在落后的状态,造成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并不先进,文化环境不佳。为了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要采用受到人们欢迎的方法进行德育知识的普及。定期播放与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有关的主题视频,让家长与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共同进步。一同建立起文明农村,从精神方面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爱。社会各界人士需要保持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这一理念的指导,为留守儿童实施无形的价值观的引领。并且做好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重视为学生们提供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为了搞好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结合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深化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优化农村社会风气,实现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目的,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品质的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黎小燕.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求知导刊,2020(17):75-76.
[2]丁兴志.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新思路探究[J].好家长,2020(25):76.
[3]赵省祎.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J].东西南北,2020(0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