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孙冬梅
[导读]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
        孙冬梅
        (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元素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过程中。本文在分析“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之后,从“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结合及“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意义几个方面对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出现“课程思政”的说法。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通过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除“思政课”之外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隐性的立德树人教育。
        本文选择狭义的“课程思政”概念,在“学前教育学”(选用的教材是《学前儿童教育学,》李梅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这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和引领。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教育学类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要求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前教育价值、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幼小衔接、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等等。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第一,观念先行,该课程包含了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基本职业理念,以及爱国情怀、人际交往能力、遵纪守法、创新意识等隐性思政内容。第二,基础性。《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性、基础性理论课程,它侧重于保教实践活动、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课程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解决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如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观、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等,是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实现“三全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载体。
        三、“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目标价值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服务各专业学科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价值观引导起重要作用的新兴教育理念。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思政教育的一条主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完整描述了学前教育的目标,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二者在教育目标上高度一致。“学前儿童教育”课程中里贯穿着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思政课程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理想信念具也有一致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天然地同向同行。
        (二)有利于开发全面的内容资源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渗透融合
        “课程思政”是对专业学科课程内容教育性资源的开发、改造和提升,以期使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得到激活和显性表达。充分开发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并将其渗透贯穿于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的各环节,达成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效渗透和融合。
    《学前儿童教育学》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如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目标都可以提炼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进行融入。
        (三)有利于整合教师团队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力量,实现协同合作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政课教师的“独奏曲”,除此以外,还有专业课教师,更有专家、创业者、各领域顶尖人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些师资囊括各界的教育专家,对各自领域均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与这些优秀专家型人才亲密接触,聆听良师益友指点迷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与深度。“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有利于全员主体力量跨界协同配合,凝聚成强大育人合力,进而构建成一个全员调动、全覆盖、无死角的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新体系和大格局。
        
        参考文献:
        【1】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年3月;
        【3】陈丹.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1月;
        【4】石晶.“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的探索.山西青年.2020年03月(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