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等信息化势在必行,信息技术是实现有效施工管理的助推器。因此,本文多层次客观探讨了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应用以及发展,在科学、灵活应用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信息化技术效能作用,在动态化、层次化、立体化管理过程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速率与效益,推动信息化技术深化发展的同时最大化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应用;发展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作业活动多样、作业工序较为复杂,大型施工设备应用广,立体交叉作业频繁,施工点多、线长、面广,大多数属于野外作业和洞室作业,人机流动频繁,不安全因素很多。在人、机、环境和管理缺陷的触发下,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危险源的存在是危险事件、事故产生的根源。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管理研究,对有效防范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施工内容复杂、多样,施工对象也会随着项目进度的变化不断发生转换。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隧道工程和爆破工程这种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项目,这些项目因为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对技术的要求要比其他类型的项目更高。管理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很难保证对每个施工对象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安全问题,事中和事后的问题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基于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亟须各方从多角度发力,切实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仿真技术
施工企业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三维空间,模拟逼真的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情境,精准预测施工各个环节极易出现的各类问题,获取与之对应的参数,在整理、处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施工中各类问题出现后的解决对策,优化调整设置的水利水电施工以及管理方案,确保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化,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施工管理中现场突发的各类问题及时得到科学处理,确保水利水电施工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序进行。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降低水利水电工程计算强度,简化计算过程的同时科学计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相关部位的数值,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保证计算结果有着较高的精准度、完整性。
2.2卫星定位技术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卫星定位技术深化发展,已被应用到多个领域,优势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比如,可操作性特别强、快速与准确定位、数据准确率高。在卫星定位技术作用下,可以在特别短的时间内获取高精准、高完整性的三维坐标,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信息数据获取的速度、准确度、全面性等都不会受到影响,还有着较广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工程量大、建设规模大、参与方多、难度高等是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影响施工管理效果的因素特别多,比如,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传统单一、滞后的施工管理方法与手段很难满足现代化水利水电施工的客观要求。施工企业可以将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24小时不间断监控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各个环节,打破传统施工管理中的时空局限性,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能随时获取高精度、高完整性的各类信息数据,比如,时间信息、空间数据、地理数据,随时了解施工各部位具体情况,防止出现施工管理死角。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快速、准确定位水利水电施工各个部位,在获取精准的三维坐标过程中细化分析。
2.3地理信息技术
施工企业也可以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将对应的模拟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有效衔接,科学构建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三维空间图形,随时动态获取施工中各方面地理信息数据。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水利水电施工立体化与系统化管理,随时动态获取施工现场各方面信息数据,快速传输、精准录入、综合处理以及深入分析、管理地理空间数据。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系统网络的升级和改造。由于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较多,进而产生的数据也比较繁琐,因此为了满足系统建设的数据需求,需要对网路进行升级和改造,以满足大数据的承载力要求,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对局域网进行合理规划,将网路宽带实时提高,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区别划分企业VLAN,实现数据流畅传输。第二:加强软件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此过程需要在网路上安装相关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系统检测以及数据备份和各种补丁,将安全体系建设于网络中,例如在网络使用中,通过流量使用情况判断数据的安全情况,如果出现部分时间流量使用过高,这时需要调查产生的因素,避免出现网络崩溃的现象。第三:对于硬件设施的优化。将中央数据库、相关的三维设计服务器以及电子档案服务器等硬件进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第四:加强软件的推广。这点需要企业利用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和专业信息化人才来进行独立自主研发软件的工作,并且将这些软件有效的集成、包装和推广,结合企业实际经营需求,实现软件开发的利益回收。
3.2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业务较多,数据比较复杂和繁琐,同时受到企业经费和自身经营状况的限制,在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入三维技术,通过该技术将多种专业设计进行有效协同,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同时在工程的相关设计方案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有效的设计建设周期,提升设计的总体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三维设计水平,便于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
3.3加强施工安全监督以及检查,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控制信息化
管理人员要和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协调配合,共同监督水利水电施工各环节,尤其是极易发生安全风险以及事故的施工位置。根据水利水电施工中各工序、各岗位之间的联系,不同施工岗位性质以及施工任务,将施工工序、施工岗位无缝衔接,让作业人员都参与到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监督,在轮岗管理施工安全的过程中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科学操作各类施工设备的同时规范化施工。管理人员要在系统化监督的基础上加大检查力度,集现场巡查、工序抽查、大型检查、重点检查等于一体,及时发现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以及施工工序、细节部位等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细化处理的同时追究相关岗位人员责任,在问题溯源的过程中优化施工安全管控。
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要针对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特点、施工关键点,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应用到施工管理各个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高效管控施工风险,在保证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实现施工质量与效益目标。与此同时,从应用现状来说,还需要在理论探究、实践探索过程中深层次发展信息化技术,提升功效、扩大应用范围等,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不断注入活力,让建设的水利水电设备设施功能作用高效发挥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双学珍,张智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展望,2014(19):8.
[2] 周斐.基于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1):63~65.
[3] 张瑞鹏.从“互联网+”看水利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宁西供水工程信息化共享平台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