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蔡晓英
[导读] 摘要:在当下乡村建设中,“乡村”是一种主流理念。
        新疆益诚开拓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在当下乡村建设中,“乡村”是一种主流理念。为进一步践行乡村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生态修复关键点,研究乡村规划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规划主旨及优化措施,以期加强乡村全面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乡村;规划生态修复;关键点;优化策略
        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的关键点
        1.1尊重自然,营造生态美
        在村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般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其中结合了山、水、田、植物等多种自然元素。乡村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工业污染较轻。在规划生态修复乡村的过程中,应注重保留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充分利用其地理环境条件,实现特色化、科学化规划生态修复,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2重视卫生整治,创造优美环境
        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卫生整治工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含清洁村庄环境卫生、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设置专门岗位负责公共场所清洁工作等。卫生整治过程中,可在村中加强宣传,树立村民环保意识,日常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定时定点由专人清运垃圾。有效的卫生整治,是创建美好乡村环境的基础。
        1.3合理规划住房,打造建筑美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住房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保证乡村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且村民空间感受美好,需合理布局村庄建筑,同时确保其建设质量。在住房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尽量融合当地文化特色,与其生产生活现状相协调,突出自身特色。
        1.4产业布局合理化,推动经济发展
        乡村生活与生产之间息息相关,作为乡村生活的外在体现,应认识到乡村景观与产业布局间的联系。如果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其实际生产相脱离,则会突显空洞,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规划布局乡村产业过程中,应立足于乡村实际生产生活,通过土地流转高效整合乡村土地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1.5宣扬传统文化,树立地方特色美
        近年来,在我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事业发展是乡村规划生态修复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就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乡村良好的乡土特色习俗,加大对乡村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传统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力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村民对乡村的文化归属感,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2乡村规划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生态修复不科学
        从我国乡村规划建设成效可以看出,很多乡村在规划建设中多是照单复制其他乡村和城市的模式,其目标就是将乡村建设为小型的现代城市。该规划生态修复模式下,存在的一大问题即是对乡村自身原本的形态特征重视不足,存在为了强调乡村规划布局而牺牲当地特色,推山填湖等,乡村特色生态地貌被破坏,违背了乡村建设原则。此外,规划者只考虑生态修复,而忽视了乡村发展现状,一味盲目模仿城市模式,难以达到乡村建设目的。
        2.2乡村独有的风格特色丧失
        在当前乡村规划建设中,许多生态修复方案均是照搬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模式,在规划生态修复中未很好地融入乡村整体风貌,丧失了乡村自身所具有的风格特点。首先,在乡村规划建设全过程中,往往出现领导人频繁更换的现象,每任领导对乡村的规划理解均存在偏差,从而导致规划生态修复方案无法贯彻到底,建设过程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建设房屋往往是按照自身意愿开展,乡村建筑风格整体上比较凌乱,致使其特有的传统风格丧失。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当地文化精髓和传统建筑特色,在确保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计达到面貌统一的美。


        3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理念及优化策略
        3.1规划生态修复理念
        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但不可忽略农民意愿,如果以牺牲农民权益进行建设,则不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且会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具体规划建设中,应充分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关注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权益,提升其生活水平。
        其次,合理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改革,在此基础上推动上层建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发展农村经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构成比较单一,资源消耗严重,实际效益较低。在乡村规划生态修复中,应落实好联产承包制,充分挖掘农村的经济潜能与优势,不断提升其生产水平、创新应用循环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城镇经济开发中,可为乡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使乡村多余劳动力得以合理分配。最后,在乡村建设中,需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全方位展示其特色魅力,大力宣传乡村生态美与人文环境。实际工作中,需高效率应用各项资源,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各项工程的协调并进,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3.2优化策略
        3.2.1科学合理规划生态修复
        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做好顶层生态修复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乡村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需统一管理机构,使各部门能围绕规划生态修复开展工作,在有效的协调机制下全面建设乡村。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避免相互推诿,及时商讨研究解决;实际开展工作中,应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及时、科学调整生态修复方案,减少对基层部门及百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2.2抓好乡村卫生整治工作
        乡村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存在严重问题。在乡村规划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改善这一问题,落实好垃圾处理、铲除杂草、清扫路面等工作,以消除垃圾随意堆放等问题,改善乡村面貌。同时,为保障乡村清洁工作成效,需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强化保洁队伍建设管理,落实好各人员负责区域和责任,做到日产日清。此外,住房建设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自行清运到指定地点,不可与生活垃圾混倒。
        3.2.3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乡村规划生态修复过程中要落实好居住环境建设这一关键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好乡村规划布局。其中,住宅、公共设施与企业间布局要合理,要严格依据专业流程审批各环节规划,获取建设需要的许可证,从而有序开展各项建设工作。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关注农民基本权益,维持良好的乡风。此外,政府应尽量简化工作程序,为规划生态修复提供便利,高效推进乡村规划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同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实现更切实际的制度管理;需要使用农业用地时,要依据流程办理手续、许可证,避免随意占用现象。
        3.2.4注重开展宣传工作
        为确保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的有效落实,需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积极配合,减少实际建设工作中的阻力,要使农民意识到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的意义、对造福家庭和个人的作用。同时,要确保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惠及个人,让农民获得收获感;要加大对建设工作的监督审查力度,及时惩处违规行为,责令违法乱建整改等,从而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凸显其内在价值。
        4结语
        乡村规划生态修复工作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规划生态修复中应从实际出发,关注社会形势变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推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从而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和谐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文静.城乡规划生态修复中的乡村规划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1):101-102.
        [2]韦艳芳.城乡规划生态修复中乡村规划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生态修复,2020(8):54.
        [3]张鹤严.试析乡村规划生态修复关键点及优化措施[J].装饰装修天地,2020(7):161.
        [4]王培良.探究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的发展之路[J].数码生态修复(上),2019(10):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