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市特色杂粮作物发展情况报告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第28期   作者:姜常松
[导读] 我市特色杂粮作物是指除了小麦、玉米、花生等大宗粮油作物以外的其他作物,
        姜常松
        海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65100(海阳市海滨中路196号)
        我市特色杂粮作物是指除了小麦、玉米、花生等大宗粮油作物以外的其他作物,主要包括甘薯、大豆、水(旱)稻、谷子、高粱、绿豆、红小豆等作物。该类作物共同特点是适宜播种期较长,生育期较短,抗旱耐瘠,既适宜于生产条件差的丘陵山地、旱薄地、新垦荒地种植,又可作为“填闲补种”的作物,也可以与大宗作物实行间作、套种、混种。产品口感独特,营养价值较高,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保健功能。
一、海阳市特色杂粮作物生产现状
        1、面积分布情况。2004年之前,我市杂粮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其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加大了对主粮作物扶持力度,小麦、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受此影响,杂粮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据统计,2015年全市杂粮作物种植面积8.5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64%。其中甘薯种植面积3.3万亩,大豆种植面积4.7万亩,旱稻种植面积0.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0.16万亩,谷子种植面积0.05万亩,绿豆、红小豆等种植面积0.2万亩。
        2016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以“稳小麦、减玉米、增花生、扩杂粮”的发展思路,特色杂粮作物面积有所增加,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看,杂粮面积约在11万亩左右。
  2、种植布局情况。甘薯以分散种植为主,农民自留苗栽植。今年以来,我们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形成烤食型以烟薯25号为主,煮食型以济薯26为主、淀粉型以济薯25为主的甘薯品种布局,建立甘薯工厂化育苗基地1个,面积1500平米,繁育发放甘薯苗200万株;从省农科院引进优质甘薯苗15万株;建立甘薯生产基地7个(留格2个、行村2个、里店、发城、盘石各1个),建立甘薯原种生产基地1个。
  大豆以夏大豆为主,引进种植齐黄34号大豆品种,拟在留格镇、盘石镇建立大豆生产基地2处,总面积50亩,力争通过技术攻关,培创处大豆单产3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总结出配套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逐步引导农民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谷子以春播为主,主要种植在郭城镇姜家庄,以当地自留种为主,其他区域零星种植。今年引进了济谷19、济谷20 、济黑谷1号进行示范种植,并在小纪镇西金晴村建立小米生产基地1处,面积100亩,力争通过试验示范,以此为核心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建成种植基地,增加农民收益。
  旱稻以春播为主,主要种植在小纪镇亭儿崖村周边,种植品种以当地自留种为主。水稻主要在龙山街道大小沽头等区域种植。
  绿豆、红小豆等种植较为分散,北部镇山地种植居多,南部泊地镇街种植相对少些。
 
二、海阳市特色杂粮作物发展问题
  1、生产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杂粮多种植在干旱少雨的瘠薄地、山坡地或地边地头,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产量水平不高。另外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需要较长时间。
  2、种植分散,农业科技到位率低。杂粮多是以农户零星种植为主、管理粗放,自留种比例较高,机械化程度低,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未能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现有科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而且用工多,成本高。
  3、杂粮生产边缘化。我市杂粮农业优惠政策不多,仅有水稻享受了直补政策,另外技术推广部门也缺乏项目支持,杂粮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4、市场开发不足,商品化程度低。

大多数杂粮以农户自给自足为主,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少,产业品牌小、弱、杂,缺乏市场竞争力。
  5、杂粮加工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杂粮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多以原粮或粗加工产品出售,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少,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批量外销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产品档次低,品牌意识差,宣传打造不够。
三、海阳市特色杂粮作物发展潜力
  1、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人的消费意识的转变,特色杂粮及其加工制品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粮药兼用等特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消费需求增加,国内供给偏紧,市场价格走高,比较效益大幅提升。
  2、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特色杂粮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可在丘陵山区和旱薄地上种植。我市山丘旱地面积大,许多地方又有种植谷子、甘薯、旱稻等杂粮的传统习惯,加上杂粮产地土壤和空气均未受到污染,生产过程纯净安全,极适宜发展多种绿色有机特色杂粮。
  3、增产潜力较大。过去传统种植杂粮产量很低,和大宗作物相比,单产差距很大。目前,随着品种改良,生产条件改善,只要施以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不仅可能而且潜力巨大,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我市农产品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海阳市特色杂粮作物发展建议
  1、正确引导,树立“特色杂粮有作为”的发展理念。重视特色杂粮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优质高效杂粮作为主要粮食生产的重要补充措施来抓,切实把杂粮规划指导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研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户种植特色杂粮,促进我市杂粮生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可以对杂粮种植给予良种补贴,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在高产创建、杂粮繁育体系配置、新品种引进、旱作节水、重点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注重品牌创建,加快建设优势特色杂粮基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土壤类型、田野小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地域性产品,打造独特品牌。以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为依托,通过多学科合作,在有发展意向的镇村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3、推广实用技术,挖掘特色杂粮种植效益。一是大力开发良种资源,加快杂粮作物良种建设,做好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引、育、繁、推”各个环节工作;二是搞好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组装,改粗放栽培为精细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监测,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三是制定我市杂粮栽培技术规程,指导区域杂粮品种的科学种植。四是提高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扩大免耕精播机械和高效低耗联合收获机械的使用。  
  4、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重点发挥农民运销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电商,开展网上营销,积极拓展外销市场。
  5、积极培育杂粮经营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支持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承包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实行“六统一”服务,即“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营销服务”,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6、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杂粮生产发展。发展和振兴杂粮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和多层次的协同合作,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建议制定对特色杂粮产业扶持政策,根据相应情况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对在建或有建设意向的单位在中低产田改造、兴修水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环节给予扶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杂粮商品基地和生产销售主体,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我市独特的特色杂粮品牌,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
参考文献:
[1]戴相林.西藏杂粮作物育种概述及产业化发展思路(上)[J].西藏农业科技,2016,38(03):1-7.
[2]曹丽萍.杂粮作物绿色、抗旱生产体系的试验研究[J].杂粮作物,2005(03):194-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