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双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中学 362200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样的一节课既枯燥又古板,而且学生不能及时发言,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老师讲完课也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听懂,学生有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所以当今时代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就要将问题意识渗透到初中地理课堂中。
关键词:初中地理 问题意识 地理教学
正文:将问题意识带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优点有很多。首先,问题意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而且学生提问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会提高,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老师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地理教学的时候渗透问题意识,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给予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
许多学生都因为胆怯而不敢提问,他们怕自己在提问的时候出错,从而被其他同学们嘲笑,所以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这是影响学生们提问的最大阻力,这时老师要积极的对学生们进行引导,给予学生的提问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敢发言。等到学生们迈出第一步了,他们就会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勇气,在以后的课堂中也会及时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还有一种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较远,他们不敢与老师直接对话,觉得师生关系是有距离的,他们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提问,与老师的对话会使他们胆怯。这种情况老师也要重视,观察一下班级里有多少这样的学生,并抽空与他们谈心,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对老师没有距离感,有信心和勇气在上课时发言。
例如:老师在教授《中国的疆域》这一章节时,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们提问和发言。这一章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因为中国地大物博,需要背的地方也很多,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记不清或者对一些知识点不理解,这时就不能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而必须运用问题意识教学方法,让学生踊跃提问。学生提问,课堂效率才会提高,老师才知道在哪个地方需要着重讲解,也能更直观且清楚的看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弄明白了,哪些知识点讲的还差强人意,所以运用问题意识教学方法就会使课堂效率提高,在解答的过程中也会拉近师生关系。
二、在解答的时候要灵活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想让学生积极的听讲,并且努力的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不再需要老师督促,主动的去学习,这样还会节省课堂时间。所以老师在解答学生们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地理这个科目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起来,不能古板的,片面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得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地理这个学科的魅力,从而爱上学习,爱上地理。让学生对地理这个科目产生兴趣之后,还会增加学生提问的频率,使他们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更快更好更全面。
例如:老师在讲授《认识大洲》这一章节时,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加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元素。在未接触这一章节之前,一些学生并不知道其他大洲的特点和特色,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及时的表达自己心中的疑惑,及时说明自己的问题。老师在解答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些大洲有趣的风土人情和景观风景讲述给学生,给课堂提问这个环节添加一抹色彩,风趣幽默的方式解答就会让学生对这一章节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愿意的学习。学生对上地理课产生兴趣以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更加积极的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用问题意识法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不会学习,他们不知道在学习上该怎样入手,这时就需要老师加引导。具体表现在,在学生提问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直接给予答案,而是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在学生下次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如何去解决,慢慢的他们就会形成一种经验或者一种技巧,从而使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强。
结束语:在地理课堂中渗透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色彩,而且让学生及时的发言,更好的学习了地理知识。老师还要寻找更多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将它们融入到课堂中,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落后的学生及时追赶,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重新认识地理学——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J].宋彩萍,张友良.地理教学. 2020(05)
[2]论地理学的特性与基本问题[J].宋长青,张国友,程昌秀,陈发虎.地理科学. 2020(01)
[3]创新教育的途径——“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角度[J].杨青,王玲.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03)